二刷《长安三万里》,有些疑问和思考,随想随记。
高适案头有一本诗集,《河岳英灵集》,据说是唐人汇编唐诗最好的集子。里面有评价李白和高适诗才的内容: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适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
从这内容看,他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准确的,但集子里没有收集杜甫的诗,让人有些意难平。据后人推测,杜诗沉郁顿挫,不合大唐气象,故不被喜。在当时,杜甫的诗就一直没有大的声名。李白和他关系好,也从没见过他称赞杜甫的诗。而在这部剧里,杜甫也没出场几次,虽然,他们三个人关系都不错。
之前看这剧时就有一个疑问,如果说意在展现盛唐诗歌气象,用高适与李白的交往作为一条线来串联,是最好的选择吗?
为了弥补因果逻辑,编剧不得不臆造了至少二个情节。一是高适和李白救郭子仪。新唐书中但是有李白救郭子仪的记载,与高适无关。据后人考据,李白救郭子仪的事也属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二是高适托郭子仪救李白。历史上,李白被捕后除了向高适求救,还向其他有能力的朋友发出了求救信,其中江南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刚好带兵三千去河南地区,途经浔阳,救下了李白,但此时依然还是戴罪之身。后来经郭子仪担保,李白才真正得以免除死罪,流放夜郎。高适并没有救李白,虽然原因不得而知,但在许多后人眼里,见死不救是高适的“缺点”之一。看得出来,本剧的编剧导演是很“推崇”高适的,强行臆测高适请托郭子仪,有些为尊者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