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un

2025-09-26  13:50

9 0 3950

日课马拉松-只言片语(一百一十九)-Day354

日课马拉松-只言片语(一百一十九)-Day354


by 卫钧


—只言片语(一百一十九)


1、建构自己的哲学理念

对于哲学这一块,实在不想沿着前辈哲学家的路径行走,而是开辟自己的路。

基于阅读,基于生活,建构自己的哲学理念。


2、写作之难

阅读他人的文字确实比较会让身体感觉轻松,文字是路,已经成型的文字指引你沿路而行。

写作则不一样,写作是开辟路,你在创世,在混沌蛮荒之地建造一片全新的家园。

当你还未开始写作的时候,会感觉到写作会比较难,而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会觉得写作不过如此,只有持续不断坚持写作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写作自有其一片难以想象的天地,而一个作家在一定的契机下,终于写出了点名堂,那么他值得享受一个作家的身份、地位和尊荣。

写作很难,是一个体力活,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是一个技术活,所需要的技术五花八门,你得样样精通,是一个脑力活,感受要细腻和清晰,思考要深度而全面,既能把握整体性的框架结构,又能细致入微到最具体的场景细节。

我对写作内容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天天思考写作这个行动,对写作这个行动本身倒有充足的体验和感想。

我的写作必然涉及到写作本体本身,其中包含了写作是什么,叙述是什么,从而呈现出写作本体论的写作风格。


3、独立的写作和文字

我的写作,是我的圣经,是我的诅咒,是我的救赎,是我生命的印迹,仅此而已,我的写作,不受专业学者的评论约束,也不受大众读者的评价束缚。

我的写作,我的文字,就在这里,就在那里,就在一笔一画之间自然生成,它们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就这样活生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角落中,愿意一读,我热情奉上,不愿承认,那我亦平静。


4、俄罗斯文学三杰

有趣的发现,俄罗斯文学三杰(我自己命名的)分别出身于三个不同的阶层。托尔斯泰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中产,契诃夫是无产阶层。他们的社会身份、生活轨迹塑造了各自的文学风格。三杰的存在让我破处了对阶级的恐惧,在阶级面前的自卑感和无力感。再一次相信了文学和艺术的意义,如果说政治权力和经济行为,不管纲领如何,不管其规律如何,最终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如此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割裂,而文学、艺术,旨在消除这些差异和割裂,让人与人在情感层面走的更近。

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生活优渥、受教育良好,早年参与战争,深谙上层社会的浮华与矛盾。他原本可以安于特权阶层的安逸,却选择了质疑与背叛。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写尽贵族阶层的宏大历史与私人悲剧,既有深情,又有批判。随着人生的深入,他逐渐走向宗教性与道德哲学,抛弃奢华生活,提倡简朴、非暴力、仁爱,转向了“为全人类而写”的道路。他的贵族出身使他能从上而下地看见社会的全貌,而他的自我否定与精神挣扎,则成就了文学中最具道德力量的声音之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于医生家庭,属于城市中产阶层。他并非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一生却历尽剧烈的精神动荡:青年时因参加政治组织被捕,亲历死刑前的等待与流放,后又饱受癫痫、债务、亲人离世之苦。这些极端的生命体验,让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良知与欲望、信仰与虚无之间激烈挣扎。《罪与罚》《白痴》《地下室手记》都体现了他对人类灵魂黑暗面的敏锐洞察。他并不满足于社会表层的批判,而是深入人性的内部,发掘痛苦、信仰、自由与救赎的问题。他的中产身份使他能理解理性与秩序,但他的人生经历则推着他一次次坠入信仰与存在的深渊。

与前两位相比,契诃夫的出身最为卑微。他的父亲是破产的商人,童年过得十分清苦。为支撑家庭,他年轻时就开始写作谋生,同时攻读医学。他是医生,也是文学家,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对人世的病痛与荒诞有着独特的观察角度。他不像托尔斯泰那样试图拯救世界,也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直面深渊,而是安静地记录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极具穿透力的细节。他的短篇小说与剧作,如《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三姐妹》《樱桃园》,用极其节制的笔法呈现普通人的寂寞、惶恐、压抑和不甘。他像医生一样冷静,却比医生更深情。他从底层出发,却写出了超越阶层的人类共感。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三人,分别代表了贵族的忏悔、中产的崩塌与平民的注视。他们的出身不是文学的限制,而是文学的源泉——从不同的社会位置出发,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人性、苦难与希望的探询。当我在寻找写作榜样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俄罗斯文学三杰,想到了他们在不同层面给予我的教义,不管出身于什么阶层,文学,文学,文学,最终让人类走在了一起,而不是政治,不是经济,而这文学的弥合作用依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小说的未来

故事在向我走来,故事在成型。

一切都来源于你的动机,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强烈创造故事的欲望,以前也许知道故事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感受和思考故事的本质是什么,也就不明白人类为什么需要故事。

而当我写了百万字之后,才体会到了,故事是一个载体,一个容纳所有你想要探讨和书写的巨大载体,一个容纳无限生命的载体,故事就是一个镜子,一个浩瀚宇宙的镜子。故事的形式会发生变化,在原初的古代,故事是神话,然后神话发展为史诗,自从有了资产阶级,故事又变形为小说,那么在后现代主义时期,故事又会变成什么形式呢,也就是小说会发展为什么形式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追问,戏剧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电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2、写作就是表演

如果一个作家不懂表演,无法想象他能写出好的作品。

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表演者,他不用身体表演,但用笔来表演,表演的痕迹就是串串文字。

坐在桌前,开始你的表演,如一个表演者一样,登上舞台,开始你的表演,开始你的写作。


3、献身者

我想讲一个献身者的故事。

救赎之道不在别处,而在你自身,在你的献身,生命本不属于你,而你终究要归还生命。

生命,你以为就这么轻而易举获得了生命?这可贵的生命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为此,你只能将自己献身,除了献身,还能有什么呢?生命的代价就是生命本身。除了献身,还怎能偿还这生命的代价呢?

这个世界有献身者吗?

那些马拉松跑步者,他们也无法拿到奖牌,也不能以跑步为生,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在自媒体上吸引几个粉丝?或许这是跑步的动力之一。但总体而言,跑者的付出还是大于所得,他们又能在跑步中获得多少的精神满足呢?跑者献身跑步的举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献身举动?为何要献身跑步?跑步值得献身吗?

学术值得献身吗?艺术值得献身吗?写作值得献身吗?为此可能穷困潦倒一生。值得吗?

那所有人都去学计算机?所有人都去学人工智能?所有人都去学金融吗?

究竟献身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很早就选定了献身的方向?为什么有的人迟迟找不到献身的方向?

究竟献身什么?如何选定献身的方向?

问问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赤诚的热爱,可是什么叫热爱,究竟热爱什么,这又如何确定,这需要理性的参与吗,这感性的直觉能发现吗?

或许不要想那么多,或许不要想的那么宏大悲壮,简单一点,直接一点,甚至不需要上升到热爱的程度,仅仅只是问问自己,你喜欢什么?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喜欢文学就读文写,写文字,喜欢艺术就去沉浸在艺术世界,创作艺术,喜欢理性的思索那就去研究理论,写下洞见的文章。不要那么沉重,不要那么悲壮,不要那么严肃,简单一点,直接一点,纯粹一点,生命不仅仅在于你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生命还有一个纬度,那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命能有什么意义,就这么短暂的生命,做点喜欢的事情,献身于喜欢的事情,仅此而已。

其实答案本来就很简单,而你被世俗的规范遮蔽了,如此,你失去了方向。当你抛弃了所有的占有,也就抛弃了所有的束缚,如此,你解放了,你自由了,也就看到了的喜欢,甚至热爱。

献身于喜欢吧,献身于热爱吧。


4、勤奋

毛姆每天写5000字,而你每天仅仅只是写2740字,即使如此,毛姆也谦虚的称自己为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

先不要说才华、天才,先说说勤奋,勤奋是否足够了,此时此刻,你终于可以献身于纯粹的勤奋了,而不是盲目的勤奋。

先有了方向,再有了勤奋,终于路子对了。


5、书信体的魅力

我是书信的狂热爱好者。

书信体作品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在偷看一段真实的人生。其最大的魅力,首先来自于私密性与真实感。信本来是写给某个具体人的,带着一种天然的个人语气与隐秘性。当读者打开一本书信体小说,就好像无意间窥见了别人的秘密,那种未经修饰的吐露往往比虚构更打动人心。

其次,书信体作品带来强烈的沉浸感与亲密感。大多数书信体是第一人称写的,读者会觉得有人在直接对自己说话。这种语气的直接与真诚,让作品拉近了距离,不再是全知叙事者的俯视,而是某个灵魂在和你倾诉,从而产生一种“私人对话”的幻觉。

书信体作品的另一大特点是片段化与留白。信与信之间总有时间间隔和信息缺失,读者无法看到完整的过程,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拼凑出全貌。这种“空白”反而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阅读成为一次参与性的活动:你不仅在读,更在补充和推敲。

此外,书信体作品常常通过不同人物的信件来展现多重视角与矛盾性。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可能写出不同的版本,甚至完全相反。读者于是像侦探一样,要在这些片段中寻找真相。这种解谜感,也正是书信体叙事的独特乐趣。

最后,书信体最打动人的,还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信件不是写给大众的,而是写给某一个具体的人,因此往往没有太多修饰与掩饰。情感在其中真切而赤裸,甚至带着一种脆弱的美。比如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毫无保留地写下他的热情与绝望,那种近乎自白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

综合来看,书信体的魅力就在于它融合了真实感、沉浸感、想象空间、解谜趣味和情感冲击。它让读者既像是旁观者,又像是收信人,不仅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和另一个灵魂对话。正是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书信体作品穿越时代,始终保持着难以替代的吸引力。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