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君如见:
昨日写芳香疗法。
今日说说古今之香于日常。
香,诞生于自然界,以其独特的气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从祭祀的一缕青烟,众神的专属物,到帝王贵族的奢享品,再到平民的随身物,从古至今,始终相伴。人们佩戴香囊、调服香药、沐浴香汤、雅室焚香、衣物熏香、沏饮香茶、涂敷香妆。香,串起一幅幅风雅生活图卷,富足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甲骨文的“香”字,是谷物成熟后的馨香本质。字形上半部描绘黍、麦等作物成熟散落的籽粒,下半部为盛放谷物的容器,整体表达了丰收时节谷物散发的天然香气。
一
我曾在公众号写过《雅事集》系列,那是
因看了明代陈继儒所列雅事后念念不忘。二十四种乐趣似有了生命般,一个个清眉朗目,衣袂飘飘,呼之欲出,非与之彻谈不能解心头念想,遂一一相请。辑一集雅事系列,向古人致敬。
陈继儒在《太平清话》写道:“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晏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此二十四种是陈眉公将古人的九种雅事扩充了开去。
中国古人有九雅:焚香,品茗,寻幽,酌酒,莳花,抚琴,听雨,赏雪,候月。然陈眉公的二十四乐更添了野趣,心下很是喜欢。
冯唐说这些是东方文化的通灵时间。通灵即进入了一种境界,类似目下的灵修。
无论九雅还是二十四乐,首位当仁不让则是焚香。
于是,第一篇便写了“焚香”。
说到焚香,想起宋代赵彦端词句:“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清代女诗人席佩兰也有“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句子。
焚香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代焚香作祭祀用。《诗经》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萧指青蒿。燃香蒿牛脂祭祀神明。
除了祭祀,焚香亦可驱逐蚊虫,除去疾病。
香亦代表高洁,常指君子。屈原《九歌·山鬼》云:“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杜衡即香料。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西域香,焚香在宫廷传开。汉代除了焚香,还开始了熏香。《后汉书》载,宫中绫、锦多蚕丝制成,易被虫蛀。人们用香熏衣物后,可以防蛀,衣被还留有余香,于是熏香便成了宫中传统。
隋唐以后,西香由南香取代。时佛道二教尚香,信徒众多,焚香遂普及。杜甫诗云:“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陆游诗曰“少年乐事消除尽,雨夜焚香诵道经。”
到了宋代,焚香更是文人崇尚的雅事。
洪刍所作《香谱》,是我国较早记录香谱的著作,也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香谱类著作之一。里面收罗了历代合香配方、用香方法和用香史料。
苏东坡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世人只知其厨艺高,发明了很多美食,殊不知他制香也是高手。古代最美的香之一“雪中春信”,便是出自他之手。据说焚之有雪天闻梅花开放之意境。此香诞生,还有个典故。
苏轼为制春梅初绽之香,调制七年均不满意,直至元祐五年正月初七突降一场春雪,苏轼遂将梅花心之雪,放入御赐的羊脂玉碗里,再置入炮制好的种种香料,终于调出“雪中春信”。
乐观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后,还用海南沉香制出一款印香,送其弟苏辙作寿礼。他在儋州时常焚香,平心静气。“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
苏东坡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即便睡午觉也要焚香相伴,“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便写尽这份惬意。他不仅是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香论大家,对合香的时节、香料、用具都极为讲究。
苏东坡与“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香痴”之称的黄庭坚,因香结下深厚情谊。一日,黄庭坚偶得“江南帐中香”,即刻写信与苏东坡分享,苏东坡读后回信,和诗二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他认为闻香要以鼻悟禅。
什么是江南帐中香?
典故来了。
南唐后主李煜痴迷创香。在他之前,中国合香多是沉香、檀香这类木质香调,从未融入花香、果香。李煜偏要打破常规,把蔷薇水的柔媚、鹅梨汁的清甜巧妙揉进合香,最终创出“鹅梨帐中香”,此香又称为“南唐后主帐中香”“江南李主帐中香”,香气清新柔媚,尽显风雅。
明清时期焚香更为广泛。明代出了著名的宣德炉,代表了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描写他与董小宛品香:“历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郁勃氤氲,纯是糖结。热香间有梅英半舒,荷鹅梨蜜脾之气,静参鼻观。”真是雅而浪漫。
《红楼梦》写香处更多。第三十七回道:
迎春又命丫鬟炷了一枝“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完快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
第二十二回里,薛宝钗出的谜语“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谜底便是“更香”。更香是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联句。香篆就是篆香,又称百刻香,是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也用于计时。
古人翻经、抚琴、品茗、读书时,均先焚香,闻香入定,与世间俗事隔一道屏障,走入自己的内心空间。“俗念都捐,尘心顿尽”。
二
朋友赠我一束印度檀香,点一两次后,便放入衣橱当了熏香。每次打开衣橱,都有股檀木香味,很是好闻。
我家有个大樟木箱,大概是妈妈出嫁的嫁妆,又或许是父母生活在北京时所置办。小时候对这些事毫不在意,母亲不在了,睹物思人,便想起来还有很多事都没来得及问。
大樟木箱从北京搬到江南池州,又从池州搬到巢湖,最终由老房子搬到我现在的巢湖住所。一件近百年的老物件,除了颜色略旧,基本完好,里面的衣物,大多是妈妈收藏的衣服料子,也保存完好。每次打开,都是念想。
樟木香是天然的熏衣香。
古人很早就知道用天然香熏衣。先秦时期,人们就佩戴香草防虫。南方多潮湿,便有室内熏香祛湿,防虫辟邪的传统。
汉代开始有了熏衣习俗。熏衣是古人处理衣物的一种风俗,兼具驱虫、取暖等多重功能。贵族社会将其视为礼仪规范。熏衣工具以熏笼、熏炉为主,方法讲究,需热水浸润衣物后熏香。
有个“留香荀令”的典故,便出于此。
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被曹操尊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因长期担任东汉尚书令一职,又被人们尊称为“荀令君”。
荀彧容貌出众,《三国志》载其“清秀通雅”“伟美”。其酷爱熏香,所坐过的席子香气数日不散,故称“令君香”。并有一种名为“荀令十里香”的香料,也因他得名。由丁香、檀香等材料制成,可用于熏衣或佩戴。
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里,有“留香荀令”一词,后指男子风度仪容非凡。王维有诗曰:“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
荀彧爱熏香,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
三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外来香料开始涌入中原。
进口香料里最金贵的是龙涎香,“一两香料一两金”,只有皇室和巨富用得起。
龙涎香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岛的渔民发现的。这个岛屿上的渔民主要以捕抹香鲸为生。 有一次,一位老渔民在剖开一条抹香鲸的肠道时,发现了一块龙涎香。当时,渔民们认为这是它从海里吞食的,并未引起注意。但消息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家的重视,他们立即进行了深入研究,终解开了龙涎香之谜。
原来,大乌贼和章鱼口中有坚韧的角质颚和舌齿,很不容易消化,当抹香鲸吞食大型软体动物后,颚和舌齿在胃肠内积聚,刺激了肠道,肠道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蜡状物,将食物的残核包起来,慢慢地就形成了龙涎香。
龙涎香清灵而温雅,在动物性香料中品质最高。其香气微妙柔润,似麝香之优美,又有些像海藻、木香、苔香,有特殊甜气和极其持久的留香底韵,是一种很复杂的香气组合。留香时间可达数月之久。如今很多香水里,都有龙涎香。
《世说新语·惑溺》里有个关于韩寿香的故事。
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矫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阁急峻,何由得尔?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余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
韩寿是西晋时期官员,曹魏司徒韩暨曾孙,西汉初年诸侯王韩王韩信之后,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婿。
韩寿相貌堂堂,受贾充聘作其属官。贾充每次会客,他女儿都会从窗格子中张望,一见到韩寿,就喜欢上了。遣婢女暗通款曲后,私赠武帝特赐的西域贡香。此香“一著人,则历月不歇”。皇帝把香看得很贵重,只把香赐给了贾充和大司马陈骞。贾充幕僚与韩寿宴饮相处,闻到韩寿身上那种芬芳的香气,到贾充那里称赞。贾充预料到自己的女儿和韩寿私通,但他自己家门窗管理很紧,不知道韩寿是从哪里溜进来的。于是一天夜里突然故意惊叫起来,说有盗贼闯入,就派人沿着围墙仔细查看,看围墙有什么异样。查后左右下人说:“没什么其他异样,只是东北角的墙有如狐狸走过的痕迹。”贾冲于是严厉拷问女儿的婢女,她们如实说了。贾充只好将事掩盖住,把女儿嫁给韩寿为妻。
后人将这段典故称为“韩寿香”或是“贾女香”。由香引出了一段佳话。
“一著人,则历月不歇。”我怀疑是龙涎香。
四
关于熏香,宋代还有个“梅香窦臭”的典故。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曰:“盛文肃公丰肌大腹,而眉目清秀,丁晋公疎瘦如削,二公皆两浙人也,并以文辞知名于时。梅学士询在真宗时已为名臣,至庆历中,为翰林侍读以卒。性喜焚香,其在官舍,每晨起将亲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窧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有窦元宾者,五代汉宰相正固之孙也,以名家子有文行,为馆职而不喜修饰,经时未尝沐浴。故时人谓之语曰:‘盛肥丁瘦,梅香窦臭’也。”
北宋大臣梅询,是安徽宣城人。宣城梅氏,诗礼传家的衣冠大族。"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梅家几代人进士一个接一个,代有人才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梅询25岁时进士及第。
梅询最喜熏香,每日上朝前,都要穿好官服,站在香炉上熏香,衣袍浸润香气,再兜着袖口前往官署,待坐下后方松开袖口,如此香气便弥漫整个场所。
当时有个叫窦元宾的,是五代汉宰相正固之孙,几个月不洗澡,老远都能闻到臭味。
还有两个两浙人,一个叫盛度,是个胖子,大腹便便。一个叫丁谓,长得又瘦又小。
于是大家就说他四人是“盛肥丁瘦,梅香窦臭”。
五
文房中的墨香,也是很多人所喜爱。
《墨谱》中记载“制墨,香用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龙脑、麝香”,以香入墨深受文人喜爱。
著名墨匠张遇为皇帝制作的香墨,采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的配方,采集桐油燃烧产生的烟尘作为原料,添加了龙脑、麝香等香料和金箔等珍贵辅料,成为墨中极品,流传至今。
我每次去徽州,都要去逛逛徽墨铺子。徽墨的历史更是传奇。
唐朝末年,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逐渐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造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块。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为“墨务官”。从此,歙州便有了“歙墨举世为尊”之誉。明代是徽墨的黄金时代。徽州墨坊多达100余家。明末藏书家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云:“明兴,新都独以墨鸣,他方无能胜之者。”明代徽墨配方非常讲究,用松烟、桐油烟、牛皮胶、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余种名贵材料进行调配。据明史记载:“一两黄金一两墨。”
从明代徽墨配方可以看出,药材已融入制墨工艺,墨的质量也提高了一层。其特点是芳香浓郁,色泽黑润,质地细腻,纸笔不胶,经久不褪,丰肌腻理,墨迹防腐避虫,墨气提神益志。到了清代,徽墨已经发展成集书法、绘画、雕刻、墨法、装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品。当时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
我去徽州绩溪上庄,一是去看胡适故居,二就是去看胡开文故居。
胡开文是“四大墨家”中的最后一家,也是徽墨集大成者。胡开文少年时在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帮工,后娶汪氏之女,在屯溪开设墨店。之后接替岳父继续经营,并改名“胡开文”,墨肆“苍佩室”。真正令胡开文声名远播的,是其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胡开文在原来的徽墨工艺基础上,加进了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八种珍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轰动一时。药墨对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因此被誉为“药墨华佗”。
以墨入药是有理论依据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运,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温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点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并附十六条以墨入药的方剂。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下次说说茶香的故事。
晚安
2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