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梧桐

2025-09-27  20:15

13 0 900

微笑的天使(六)

三、江豚的文化与历史地位


(一)、活在文化记忆中的江豚

江豚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生物的传奇,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江豚的“豚”字,在古汉语字典中属于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的“豚”字是由一头“猪”(豕)加一块“肉”(月)构成,表示“豚”肉多,肉质鲜嫩,泛指当时祭祀用作供品的乳猪、小猪。在古代,江豚被冠上一个别致的名字“江猪”。


江豚和海豚一样,喜欢和人类近距离接近,几乎从不攻击人类。看见有人落水,还会主动相救。但是由于江豚长得黑灰灰的,躯干肥圆,古时人们经常将能在长江横渡的野猪和江猪搞混,尤其是江豚的内脏和猪的内脏一样。人们误认为江豚和猪又馋又懒的形象差不多,很自然被称为“豚”。明代有一本《三才图会》直接把江豚画成了一只黑猪。到了清代,赵之谦的《异鱼图》中,把江豚画成了猪头鱼身的家伙。


“豚”本是猪的雅称,在春秋战国时期,“豚”是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供品,享有较高的地位。但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到了秦汉,猪因为好养,地位逐渐下降。反而是战争需要马,农耕需要牛,把牛马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在《三国志》中,曹操对“豚”却表示了轻蔑之意。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曹操赞赏孙权的勇猛,同时认为刘表的儿子们都是豚犬,即猪狗。后人用“景升豚犬”谦称自己的子女碌碌无为。


“江猪”在古代文学和艺术品中,被描绘成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它们被视为河流健康和生态平衡的标志。南京博物院有这么一件捏塑的江豚形陶壶文物。它长32.4厘米,最高处17.2厘米,它有一张尖而扁的嘴,隆起的额头,上面雕刻着圆圆的双眼,身体形成纺锤形,肚子上伸着三条腿做支撑,尾巴骄傲地翘起。这件陶壶反映出,早在4500年前,江豚就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


在民间,江豚被赋予了智慧和善良的特质,它们常常被描述为能够呼风唤雨,为渔民导航、预报风雨、被视为保护船只安全的水中守护神。古时渔民看见江豚们向着风的方向,跃起、伏下,跃起、伏下,就像拜风一样,就知道大风暴要来了。传说秦朝蜀守水利工程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江豚突然出现在江面,李冰认为这是预示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吉祥征兆,果然都江堰工程历经八年终于建成。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