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马拉松-只言片语(一百二十)-Day355
by 卫钧
—只言片语(一百二十)
1、世界文学三怪
时常感觉自己心里面住了三个人,一个弗兰茨·卡夫卡,一个费尔南多·佩索阿,一个布鲁诺·舒尔茨,三个别别扭扭的人住在我的心里面,如此我有了三份的别别扭扭。
在语言与心灵的深处,建构出一个又一个幽微、内向、诗意甚至幻觉般的世界。他们写的不是外部的世界,而是精神的裂隙与灵魂的纹理。
弗兰茨·卡夫卡的文字如冰刃般清冷。他构建的是一个外表理性、内部荒诞的世界:人在其中被体制吞噬,被秩序困住,被命运捉弄,而无法寻得出口。他的语言不加修饰、直白干净,但越是清晰,越显荒谬。他的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描绘的,不是某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存在的困境。卡夫卡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是深刻的:当我们难以理解世界的时候,不妨描绘它的荒诞与不可理喻。写作未必总要“讲清楚”,有时候,让语言本身表达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反而更接近真实。
费尔南多·佩索阿则是内心剧场的导演。他一生中创造了数十位“异名者”——每一个都拥有独立的性格、思想和写作风格,仿佛体内栖居着一个诗人共和国。他的《不安之书》以片段、日记、随想的形式呈现出灵魂的多重裂变,是一部用文字堆叠起来的迷宫。他的风格时而理性、时而神秘,时而冷峻、时而哀伤。他教会我们:写作不必是一种统一的声音,完全可以是一种人格的多重奏。每个写作者的内心其实都不止一个“我”,重要的是让那些声音各自说话,在书页之间形成自己的合唱团。
而布鲁诺·舒尔茨,则是用语言编织梦境的炼金术师。他的文字细腻、繁复、充满幻觉感,将童年、家庭、城市、时间与身体都转化为一种神秘的象征系统。他不关心故事的发展,也不追求“现实”的再现,而是用充满图像感的语言,将日常物件——如桌布、墙角、鞋子——变成闪烁着神秘光辉的意象。他的《沙漏下的共和国》与《鳄鱼街》,像是从记忆深井中打捞出的梦。他启示我们:写作也可以是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神圣化,一种对日常世界的神话重写。在他那里,没有琐碎,只有可以咀嚼一生的细节。
他们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拓宽了写作的边界:卡夫卡带我们走进被理性压迫的荒诞心灵,佩索阿教我们如何用多个“我”构建一个诗意宇宙,舒尔茨则将日常化为魔幻的神话仪式。他们共同证明:文学不必高声呐喊,它可以在沉默、分裂与私密中,闪耀出最独特的光芒。
2、什么都做不好
事业事业做不好,玩耍玩耍玩不好,干啥啥不行,写作写不好,跑步跑步好,做啥啥不行。
我想,这就是我写作的全部生活立场,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写作,仅仅只是见证,见证这无比艰难的生活。
3、作家是自由的人
作家是自由的人,并不是说成为了一名有作家身份的人之后,享受到了自由的乐趣,而是作家首先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身体自由的人,如此才能写出无拘束的文学作品,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浸染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
4、我写作,因为我悲伤
我舞蹈,因为我悲伤;我跑步,因为我悲伤;我写作,因为我悲伤。
“人不会在快乐的时候写作。”因为悲伤,所以写作。
怎么能不写作呢?悲伤从小到大,日日如此,怎么能不写作呢?
5、写作的可怕
写作其实挺可怕的,随着写作的持续和深入,你将一次又一次直面人性的深渊和虚无。
6、万事俱备,只欠一个组织框架,
你写作需要的习惯性动作已经有了,115万字的写作练习,让你早已养成了不写作就无法生活的状态;写作需要的情感动力也已经有了,那些生活的苦难和纠缠不清的关系啊,提供了足够多的写作动力;写作需要的艺术视野具备了,戏剧、文学、电影、艺术,不是略知一二,而是几乎样样精通;写作需要的技法技能也具备了,对于写作本身的思考甚至盖过了写作内容;写作需要的阅读量虽然不多却也要不少精读,对于文字,有了自信的审美判断。
万事俱备,只欠一个组织框架,组织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怎么组织?用故事组织,故事是组织作品的最好方式,或者说故事是文学的基础框架,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中,你可以写下你的抒情,你的观念,你的状态,你那天马行空的想象。
此时此刻,或许不要纠结于那些写作的细节、主题、技法,不要妄图去做什么写作的突破,此时此刻,你需要的就是写出故事,一个又一个新鲜、新奇的故事。
具备故事思维是写作的第一要务,而我的写作并不开始于此,因此绕了很大很大的一圈,终于开始回到了写作的起点,讲述故事的冲动。
放下杂七杂八的想法,写故事吧,讲述故事吧。
1、真诚与虚伪
爱运动的人,多用身体感受,比如跑者,其为人,大体是真诚的;而爱思考的人,多用大脑思考,比如学者,其为人,大体是虚伪的。这仅仅只是大体如此,并不绝对。重要的不是运动还是思考,而是对身体的诚实。
2、献身
究竟该如何度过一生?
这有什么思考的,这有什么好回答的,一个人从生到死,就这么过了,千奇百怪的方式,伟大的或渺小的,丰富的或乏味的,总归是一死,一死了之后,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或卑微的。
如何度过一生?一定要文绉绉去思考这个问题?一定要煽情般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在日常的聊天中,突然和朋友聊起了这个话题,是不是瞬间就尴尬了呢?
如果度过一生,不适合日常交谈,而经常在写作者的文字中出现,可是看看这些文字,写来写去,也不过如此,能有什么新意?没有人能提供一个标准,一个如何度过一生的标准。
在人生的中途,他发现,除了献身,别无新意,除了献身,别无他法。
为什么会想到献身,为什么他觉得就只有献身,关于这一点,那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他人生来时的故事,或许可以说,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就好像是为了找到“献身”这两个字,为此,他付出了代价,离开了亲人,抛弃了事业,损失了爱情,生活剥夺了他的所有,如此,让他置身于一无所有的状态,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啊?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空空的,一片空白,一片清静,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此时此刻,你被迫走向了自由,在那自由的空镜中,你终于被迫的,或许也是最自由的,可以选择一种生活的方式。
总之,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发现了献身,这条发现的道路我们以后将一一道来,此刻,我们只需要和他一样,他脑子里现在只有献身,唯有献身才能救了他自己。
他如此的坚定,献身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定信仰,选择将全部的生命投注在一个对象物中。所谓献身,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专注的生命状态。
献身,献身于什么?献身于艺术,献身于学术,献身于对自由的追求,献身于对全体人类的解放事业,献身于爱。生活如此复杂,没有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献身。可是也不能无节制的献身于所有的事情。献身,只能献身于一件事。
献身于什么呢?他遍历了所有想要献身的事项,将它们全部收纳在了一个事项中,那就是写作,写作需要美学的支撑,其根本是艺术的;写作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持,理论让写作更有力度;自由,写作的终究追求不是自由吗;解放,写作不正是为了自身的解放吗;爱,爱,爱,写作写什么,写作写的就是人类情感的体验,而爱则是情感的最高级形式。
献身于写作。他开始变得坚定。
3、结婚的意义
在这大城市生活,结婚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好事,通过结婚,可以结合为经济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有机会在大城市立足。
4、献身者写给指路人:该献身于什么
智者,
你好。
依然还是迷茫,每一天都在寻找出路,此时此刻,我希望自己能献身于什么。
献身于学术研究?其实还蛮适合,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内的研究方法资料糟糕至极,国内的教授学者都在混职位,如果能投身热爱学术的氛围中,那自然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献身于艺术创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只要你有才华,资本愿意给你投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想清楚,导演的系统性工作会不会给你带来人际交往的困惑。而设计、音乐你也没有基础技能来投身其中。
学术和艺术,还不足以让我忘我的献身。
何曾将生命热情的灌注在一件事情上?生命来源于宇宙,终将回归于宇宙,这一生,怎么过,不就是献身吗?那么献身于什么呢?智者,领路人,指路人,你能告诉我吗?
献身于写作,曾经我连想一下都不敢想,何谈献身?或许,我从来不明白献身意味着什么?
献身究竟是什么?
献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状态。它意味着当你选择了某一件事,世界上许多纷扰和诱惑都会退居次要位置,你的心会自然地聚焦在这一件事上。那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一种内在的吸引力,让你心甘情愿地投身其中。
献身也不同于一时的热情。它是一种持续的坚持,一种即使在没有掌声、没有回报、没有人看见时,依然愿意继续的力量。正如农夫年复一年在土地里播种,哪怕遇到歉收,也依然不改春天播种的节律;正如科学家在实验失败上百次后,仍然走进实验室,调试仪器,再一次点燃心里的希望。献身就是这种耐心与恒久,它让人能在不断的重复与挫折中保持内在的火光。
更重要的是,献身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与自我的和解。它意味着你找到了与生命契合的方向,并且愿意把时间、才华与热情都交付给它。即便结果无法预料,即便外界不理解,你依然觉得这样活着有意义。因为献身的对象往往超越个人的得失:它可能是真理,可能是艺术,可能是写作,甚至可能只是某个你认定值得的使命。
如果要形容献身的状态,它包含忘我、安定、恒久与自由。你会在其中忘掉功利的计算,获得内在的宁静,可以日复一日坚持下去,同时又因为这是你的心之所向,而感到自由与坦然。它既是一种热烈的投入,也是一种深层的安放。
所以说,献身并不一定要指向宏大的事业,它更像是一种存在方式。当你找到一件事,愿意把自己一次次投入其中,即使失败、即使孤独,也不后悔付出,这时你就已经进入了献身的境地。那就像火焰照亮炉火,既温暖了他人,也支撑了你自己的人生。
不必纠结了,你已经献身,献身了五年,不要害怕,献身于写作。
当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一时恍惚,究竟是我写你的,还是你写给我的?
献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