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

2025-09-28  00:40

19 0 811

马10228 我们为什么越写越悲苦(二)

        其实很多年以前,曾经构思过一篇小说,就是想写姥姥、母亲、女儿三代女性,如何相携相拥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姥姥出生在1920年前后的山东,父亲是个技术精湛的木匠,擅长为寺庙做精雕细刻的木匠活。尽管山东重男轻女,但作为三个哥哥唯一的妹妹,还是极尽宠爱。父亲做工遇到意气相投的朋友,便给孩子们定下娃娃亲。18岁的姥姥在全村听戏的大会场上,偷偷看到了自己的定亲对象,满心欢喜地跑回家。20岁的姥爷闹着要参军,家里只好先张罗着娶媳妇,19岁的姥姥脸上擦满灶台里的黑灰,躲过了日本鬼子的封锁,嫁进姥爷家。

        年青充满革命斗志的姥爷婚后三个月就穿上军装当上八路军去打仗了。能干的姥姥跟着婆婆下地干活,回到家里坐在炕上整夜织布,为全家人做衣衫。姥姥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巨大的织布机需要用细绳捆在腰间固定,突然感到下腹坠痛,结果把妈妈生在茅房的灰堆上,自己却吓跑了。家婆赶紧把孩子抱回家,因为早产,姥姥没有奶,就用米粉一口一口将妈妈喂大。

       战争胜利了,姥爷把姥姥和妈妈接到城里,姥姥穿上了旗袍,进了绣花工厂,还主动向妈妈学写字。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姥爷被打倒,姥姥坚决不和姥爷划清界限,全家一起下放大西北。

       妈妈出落的青春靓丽,即使成分不好,依然追求者众多。妈妈当了护士,跟姥爷的部下结了婚,生下了女儿。

       女儿出生在部队大院,从小聪明伶俐,品学兼优。跟读研究生的同学结了婚,但由于对方的父母严重的封建意识,婚姻关系破裂。妈妈勇敢的站出来,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空。支持女儿勇敢选择,义无反顾帮着带大孙子。

       从姥姥到妈妈到女儿,三代女性自立自强,勇于接受新事物,也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经历风风雨雨,从不妥协,从不后悔。姥姥的一句名言:“该干什么干什么,让嚼舌头的人去嚼吧,最多一个月,到了下个月,嚼舌头的都嚼烦了。”

        女性之间的支持和理解是深入骨髓的,即便生活再悲苦,这种爱和亲情在人生中熠熠发亮,成为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动力。难道我们该书写的不正是这种力量吗?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