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最高状态是沉浸其中,也就是——心流。
1.不要迷恋打卡——学习动机的转变
一旦进入打卡模式,势必会为了打卡而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
我在日课写日记的时候,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了不发红包,就写一下当天的流水账回忆录,口水式的记录,也算是完成了。
这个动作的动机,从记录当日感想、感悟变成完成打卡。
从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这个前面说过的,行动与感受要统一,是想呼应的。
除了在自己写日记上有这个问题外,在领导布置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完全就是交作业的状态,交完了,也就结束了,大脑对这件事情的感知回路自动闭合。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喜欢确定下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如何破解?
一是用记录代替打卡,二是任务设下限,不设上限。——无负担的学习,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2.无反馈不学习
有示例表明:是否有及时、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是不是应该去发现孩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呢?而是应该强化他作对的?但是这个难以匹配,就近发展区的原理有点矛盾。
当我再往下写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正反馈的核心原理是:充分调动本能脑和情绪脑!
原因: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时愚笨,时长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
但是: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确实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够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样会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好吧,对于我来说,在养育的过程中,就变成怎么去激发孩子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他的理智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不能接受理智的、直接的指令。
回到作业情况,先是正向反馈,给予本能脑和情绪脑极大的舒适,在调动他的积极性,进入就近发展区(拉伸区),改错题集。
3.书中好玩的字句
“真正比你强的人往往没空打击你,所以你不必担心嘲笑。”(那些嘲笑你的,基本上是出于嫉妒心)
“翻开书全会,合上书全废”,所以通过测试、考试来检验掌握的情况。——这个话,可以跟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