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马拉松-只言片语(一百二十一)-Day356
by 卫钧
—只言片语(一百二十一)
1、以艺术学术为志向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这些问题日日困扰着我,因此,对于创作者的行动信息和心理心境,总是充满了好奇,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去研究创作者的创作谈,想在其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此解答创作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没错,相比理论学者的文章论述,我更加愿意相信创作者语重心长的创作谈,在这些创作谈中藏着艺术的秘密。
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志向,而当我尝试着走进艺术学术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究竟艺术学术是什么,艺术学术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艺术学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方是什么,艺术学术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艺术哲学、艺术美学吗,究竟该如何做艺术学术呢?艺术学术的理想工作模式是什么呢?如何能体现出你对艺术学术的热爱?你究竟能在艺术学术中有些什么有价值的发现呢?而艺术学术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又如何体现出艺术学术的研究价值?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一个戏剧作品,一个电影作品,一个文学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吗?不能让人发财致富,不能让人获得权力,更多的反而是对人的愚弄。艺术无关物质生活,更多在于人的精神生活,可是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规定和引导人们的精神生活呢?
艺术很重要,因为艺术事关人的精神生活,我们需要用严谨认真、真实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来直面这些可能影响人精神生活的艺术作品。必须剔除掉那些愚昧、那些陈规、那些麻木、那些僵硬,找到最诚挚的作品,创造最鲜活的作品。
2、以艺术创作为志向
怎样才算是一位真正的创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动人的作品?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写不出来的时候,我怀疑自己,写得顺畅的时候,我又怀疑作品。我总是想知道,创作到底靠的是什么?天赋?灵感?技巧?还是一种说不清楚的生命感觉?于是我不断地去读创作者的访谈、日记、书信、随笔,只希望从这些看似随意的文字中找到一点线索,找到那个关于“怎么创作”的隐秘入口。
比起理论家严谨缜密的论述,我更愿意听听创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因为只有创作者知道写作时的挣扎、迟疑、快感、痛苦、虚无,知道灵感到来时身体里那种几乎电击般的颤动,也知道失败时那种羞耻、悔恨与怀疑。创作谈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遍遍自我追问与试探,只有不断摸索的手,和一颗愿意沉下去的心。
当我以创作为志向,我就开始认真地问自己:你凭什么写?你能写出怎样的东西?你对这个世界、这段时间、这个人类经验,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独特的感知和表达?如果没有,那你的创作也只是另一种重复。我开始意识到,创作不是技术的排列组合,更不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它是一个人和世界之间极其私密、但又极其公开的接触方式。它必须真诚、必须直接,必须愿意冒险、愿意受伤。
创作不是躲避现实,而是深入现实。不是靠技巧取巧,而是靠感知、靠直觉、靠一个人日积月累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有时候你写了十万字,只为了那一瞬间的真实;有时候你删掉全部,只为了不欺骗自己。你越写,越知道自己不懂得太多;但也正是因为不懂,才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
以创作为志向,不是说你要成为多么伟大的作家、导演、艺术家,而是说你愿意在生命中留出一块空地,来容纳那些说不清楚但非说不可的东西。愿意承认自己的困惑,记录自己的脆弱,保留对世界的敏感。你要练习表达,也要练习沉默;要不断输出,也要不断输入;要懂得如何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创作可能并不会让你过上轻松的生活,也不会自动为你带来掌声、金钱或地位。相反,它更多时候是反抗,是逆流,是对庸常生活的一种抵触。它要求你保持孤独感,又不至于陷入自怜;要求你忍受失败,又不轻易放弃;要求你说真话,又不把自己当作救世主。
创作的意义在哪里?意义就在这个过程里。你在逼近那个你想说却说不清的东西,你在面对一个个问题而不逃避,你在用你的方式为这个世界添加一个新的角度。也许这个角度微不足道,但它是独一无二的,是你为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记。你是在参与人类精神的交流与记录,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尊重的事。
所以,以创作为志向,不是要成为谁,不是追逐结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我诚实的姿态,一种对语言、图像、声音、身体的信任,一种对世界依然好奇的能力。你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对话。你愿意用作品,去回应那些你在生活中无法回应的问题。你愿意,哪怕一点点,去创造某种新的真实。
这就是创作者的道路——寂寞而不绝望,困难而不放弃,敏感而不脆弱,真诚而不自大。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你对某些事更在乎。你想把它们写下来,说出来,拍出来,画出来。你想给它们一个形式,一个声音,一个出口。
创作,就是这样开始的。
3、以艺术创作和艺术学术为志向
难道一定只能是一个志向吗?难道创作和学术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不是贪心想要创作和学术二者皆得,而是进入各自的轨道,在各自的轨道上都有源源不断的追求动力。艺术创作的动力是什么?艺术学术的动力又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你贪得无厌,怎么可能在身体中建立两种志向模式,既想要学术,又想要创作,那么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一事无成。更何况,学术有学术的思维方法和思考体系,创作有创作的激情法则和创新规律,它们是两个行业,那些做学术研究的人,也曾试图想要在创作上有一番作为,可是终究没有能够成气候,而那些做了创作的人,如果创作的艺术作品被认可了,自然也就功成名就,而无心去做什么理论学术研究,反而是那些艺术作品始终无法得到认可的创作者,最后无奈转行去做理论学术研究,好在社会获得生存的空间。
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
或许,这些可能的道理,这些前车之鉴,其实真正提醒我们的是,创作和学术在某中程度上是两个独立的事件,即使你有天真的设想,想要创作和学术互相影响,但这样的影响几乎是漫长而看不见的。那么暂且放下创作和学术互相影响的天真想法,就把创作和学术割裂成两个独立的事件来看待,各自进入各自的运行轨道。
难道生命就只能走在一条轨道吗?如果是独立的轨道,那么就各自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那么,进入各自的轨道后,重要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动力吗?唯有强大的动力才能驱动持续性的动作,进而抵达辽阔而精深的事业境界。
艺术创作的动力是什么?是生命的绽放,是能量的迸发,是生活的注解。
艺术学术的动力是什么?是对艺术和生活这个本质性问题的无尽好奇。
1、身体、幽默、游戏
怎么能忘了呢?无论是生活、艺术,还是写作,如何生活,如何创作艺术,如何进行写作,你不是自己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吗?身体的,幽默的,游戏的。
这就是思考活跃带来的后果,你永远在思考,即使思考得出了结论,你也会置之不理,你的思考是漂浮的,关于身体、幽默、游戏,你仅仅只是知晓了一个观念性结论,而没有把身体精神、幽默精神、游戏精神内化到你的身体中,从而形成身体记忆和习惯性身体动作。
如何应对生活的苦难,艺术的创新,写作的成型?用身体、用幽默、用游戏。
生活、艺术、写作的唯一秘诀就是忍受,而忍受也是有具体策略的,用身体忍受、用幽默忍受、用游戏忍受。
2、写作写的是心绪
写作写什么?不就是写心里的困境吗?那就写困境,写困境的状态,写如何走出困境,写出走困境如何失败。
你说要让我叙事,你所谓的叙事,就是写人物啊,写景物,写生活的细节啊,写一大堆在你们可以看得到的东西。一旦进入你们所说的这种叙事,我就丧失了表达了欲望。
我的叙事动力就是我的心理困境,这个世界原原本本呈现在我们面前,还需要再写吗?如果真的要这么细节的生活,那就拿着相机去拍摄吧。而人们心里的困境是拍不出来的,所以这才是我写作的起点,是我写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除了写出心里的世界,我不知道写作还有什么写的意义。
3、受够了草包
世界不是草台班子吗?
你看看高校的教授,就是这样的水平?
你看看当下导演排演的戏剧,就是这样的水平?
你看看当下所谓作家写下的文字,就是这样的水平?
受够了,受够了这些平庸的作品,庸俗的人们。
我要写下新鲜的文字,创造鲜活的意象,要用真挚的情感与这个世界上具体的人产生情感的连接。
平庸啊,平庸,庸俗啊,庸俗,这些草台班子里的草包。
人啊,人,在生活中多么可爱的人,一旦开始走上创作和学术的道路,就变得不可爱了,就变成了草包。
受够了草包,受够了与草包讨论艺术,草包张口就俗不可耐。
直接与杰出的作家、艺术家对话吧,直接与杰出的作品对话吧。
给平庸者、庸俗者生存的空间,任由他们爱干嘛干嘛,如此更显杰出作家、作品的可贵。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班子里尽是草包。
4、表演解放生活、学术和写作
不就是游戏吗?不就是演戏吗?
那就痛痛快快的演戏吧。
你还需要和这个世界互动,那就用让卫军变身一个小丑,真的可以吗?既然卫军已经奄奄一息,既然卫钧和卫东获得了新生,那么卫军,那可怜的卫军,委屈的卫军,就沦丧吧,就堕落吧,就变身一个小丑吧,如何与世界的丑陋部分互动?卫军,那就游戏吧,那就玩乐吧,那就酣畅淋漓的嘲讽自己,嘲讽这个世界吧。卫军,你可是有了戏剧艺术的专业功底,如何才算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精髓,演戏啊,如果你连演戏都不会,那你这悟性实在太低,你怎能学好戏剧?怎能写好戏剧?
当产生表演欲望的一刻,我知道,有了对抗世界的武器,那就好好表演,认真的表演,严肃的表演,痛痛快快的表演,让表演给生活增色,给生命活力。多么有趣的表演艺术哲学啊。
卫军,化身小丑,你痛痛快快的表演,享受表演的愉悦,没有表演的愉悦,怎有生活的愉悦;
卫钧,理智清醒,同样也化作一个理论的表演者,严肃的写下表演世界的理性运作机制;
卫东,感情丰润,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那么你首先是一个表演者,表演者的灵活变化让你的作品有了多层次的生机。
表演吧,表演是艺术哲学的一个美学分支。
5、瘫痪
磨磨叽叽,犹犹豫豫,黏黏糯糯,就像一滩无法铸造成形状的的烂泥。
一个人的灵魂怎么可以如此瘫痪呢?
你,你,你的灵魂为何如此瘫痪?即使你跑步跑了这么多,可是你的灵魂依然跟不上你的步伐,你的灵魂依然如此瘫痪。
为什么这么瘫痪?是什么让一个人如此瘫痪?没有了行动力,没有了感受力,成了一个情感瘫痪的人,不知道如何行动,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关系,瘫痪的人,丧失行动的人,情感麻木的人。
6、漂浮、瘫痪和悄然变化的状态
与其说是创作者在寻找主题,不如说是创作者在建构主题。
生活就是生活,生命漫无目的徐徐展开,哪有什么主题,主题无非就是创作者对这个无目的生活的有目的组织。
时代的主题,从古至今,大差不差,古老时代担忧的问题,当下我们依然在担忧,生活很广,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那么几样。虽然说各个时代的主题有一些共性,但依然还是有一些有个性化的主题,比如当下时代的漂浮、瘫痪。
瘫痪,瘫痪吗?这个时代有一部分是瘫痪的,精神的瘫痪。
漂浮,是肯定的,每个人都在网络上轻轻浅浅的漂浮着。
无论如何,漂浮和瘫痪是值得书写的两个主题。一个人悄无声息从一个状态划入了另一个状态,这样的变化,悄然声息,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变化,很快,快到你来不及反应。
这也是一个值得挖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