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酒不成席
L君如见:
这两天想聊各种香,简直停不下来。
今天说说酒香。
一
说到酒香,便想起一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故事来了。
清同治十二年,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在前往任职地的途中,他乘船经过泸州,并在此地饮酒做诗,享受旅途的乐趣。
当张之洞刚上船时,就被一股扑鼻的酒香所吸引。他心旷神怡,于是吩咐仆人去打酒来品尝。然而,仆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直到中午时分才慌慌张张地抬着一坛酒回来。张之洞等得又饥又渴,对仆人的迟归感到不满。但当仆人打开酒坛时,酒香瞬间弥漫开来,沁人心脾。张之洞品尝后,连声称赞好酒,并询问仆人这酒是从哪里打来的。
仆人回答是从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买的,因为听说那里的酒最好,所以绕了很多弯路,穿过长长的酒巷,才找到最后一家温永盛作坊。张之洞听后点头微笑,说“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张之洞不知,他这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竟流传百世,成为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二
中国人还有句传统谚语,叫“无酒不成席”。
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呢?
也有个典故。
古时,酒是祭祀神明的必备品。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商周时期,酒被视为沟通神灵的媒介,用于祭祀活动。周公制礼后,酒被纳入《礼记》等礼仪体系,成为宴饮规范的一部分。
从《诗经》里的记载便可看出。《周颂·丰年》:“为酒为醴,丞畀祖妣。”丰收后酿制清酒和甜酒,供奉祖先以祈求福佑。《小雅·楚茨》:“以为酒食,以享以祀”。《小雅·瓠叶》:“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所以,要感谢周公。
三
前文说了,“香”字甲骨文最初指的是谷物散发出的香气,后泛指一切芳香。
而酒,则是从其被造出开始,从古至今,一路芬芳。
来看看酒的创造与华丽转身。
有种说法,酒最早是猿猴酿造。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又缀》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也提到:“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清代另一笔记小说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以上记载表明,猿猴造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
远古时代的酒,是大自然中经自然发酵而成。含糖的野生果实与百花是猿猴的重要食品,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收贮大量水果于 “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析出带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这是自然酒化的过程。
所以这个时候是果酒或是百花酒,酒应是果香与花香。
四
黄帝造酒,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汉代《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还提到了一种名为“醴酪”的甜酒。据说,《神农本草》已著有酒之性味,那么酒在神农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仪狄造酒,是较多传说中的一种。仪狄,传说中夏禹时代的造酒者。
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可见仪狄所造之酒得到大禹的认可,然而大禹却因担心后世有人会因酒误国而疏远了仪狄。
仪狄的身份,不同文献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古籍中,只记载了仪狄是夏禹时代的人,但对于其具体职务和生平却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
仪狄可能是黄酒的创始人,他总结前人经验,完善酿酒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如今山东高青县,还有狄圣台、狄圣井、狄圣窑等遗迹,也是仪狄造酒传说的佐证。
五
杜康酿酒,认同度最高。杜康,可能是夏朝君王。
杜康在牧羊时,把吃不了的剩饭藏进树洞里,几天后剩饭变成了香气扑鼻的汁水,味道甘美醇厚。
“酒”这个名字,就是杜康给取的。
相传,某夜杜康做梦,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需把粮食搁入泉水泡好,泡到第九天的酉时,在路口等,等西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
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西山,寻找三滴血。
第九天的酉时,杜康先后找到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一位威武英气的将军和一个满脸尘土的傻儿,取了他们的三滴血。取到三滴血后,杜康回到家中闭门九日,酿出一种香醇甘甜的饮品。
但饮品还少了个名字。杜康想到自己整整等了九天,又酿制了九天,不如叫 “九” 吧。又想到自己是在酉时,取得三滴血才使得它有此美味,于是写做 “酒” 。自此,世间便有了“酒”这种饮品。
杜康被后世尊为“酒神”。许慎《说文解字·巾部》载:“古者少康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是让杜康的名字家喻户晓。
六
那个时候的酒,大都是米酒,度数低,因此喝很多也不知道醉,这就造成魏晋风度的“豪饮”印象,动不动就“一饮三百杯”。
这“一饮三百杯”,也是典故。
南朝刘孝标为《世说新语·文学》中"郑玄在马融门下"条所作注解。据《郑玄别传》记载,东汉建安年间,袁绍为郑玄举办饯别宴,三百余名宾客轮番敬酒,“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展现了郑玄超凡的酒量与仪态 。
李白在《将进酒》中化用此典,写下"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名句,承载魏晋名士风度,将具体宴饮场景,升华为表达人生豪情。
不过说实话,即便是米酒,三百杯也太多了。刘义庆若不是用的夸张手法,那就是郑玄真乃海量。
米酒香,就是醪香,特别好喝。我又想说在徽州喝的灵山米酒了。不说了,下次你自己看吧。
唐宋时期诗人以酒香入诗,实在太多名句了。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颜色香味都有了。
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香是从我的故乡池州杏花村里飘出来的。
苏轼的“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管那么多干嘛,花香酒香足矣。
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遥想春风酒漫花香,如今友人可还安好?
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你说,这暗香是酒香还是菊香,抑或酒香与菊香交织。
如此诗酒年华,不胜枚举。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是我最喜欢的酒诗之一: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即浮在新酿未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新酿米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只读诗,便闻到米酒香了。白乐天啊白乐天,晚来天欲雪,我陪一杯。
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烧酒始于元朝,那时人们用浓酒和糟入甑,蒸出酒露。
也就是说,直至元朝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白酒。
当谷物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时,酿酒也就应运而生。谷物酿酒,也是从最初的自然酒化开始演变。谷物因保管不善而变质,不自觉中自然发酵,造出了酒。
再后来,酒曲的发明成了谷物酿酒的重要里程碑。酒曲决定了酒的浓度和醇香,是酿酒的精华所在。
这时酒的香味成分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谷物本身在生长过程中合成的香味,这种香味较弱。
另一种是通过热处理后激发出来的香味。如通过破碎、发酵、蒸馏等方式,微生物群中的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在发酵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种类繁多的代谢产物。如此酒的香气和味道才能协调统一。
这让我想到豆腐,豆腐通过发酵变成了毛豆腐,或是臭豆腐之后,香味反而更加丰富了。
酒在不同时期的香味特性,给予人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这就是酒香的魅力所在。
从自然酒化到有意识酿造,再到谷物酿酒的不断演变,酒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七
最后,说个“箪醪劳师”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立志复兴国家,推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
为了激励人民生育,他特别颁布了生育奖品制度:生男孩的家庭可获得两壶酒和一只狗,生女孩的家庭则可获得两壶酒和一头猪。
当勾践率兵讨伐吴国时,越中的父老们献上了美酒。出师前,勾践将酒倒入河的上流,与将士们迎流共饮,这一举动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绍兴至今还保留着“投醪河”的遗迹。
我突发奇想,如今鼓励生育,可不可以除了发奖金之外,再发些茅台酒呢,到底发多少合适呢?哈哈。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小酌,微醺。
20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