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9-30  23:07

85 1 774

既有之,则读之

       今天下午把刘铮《既有集》剩下的十二篇也读完了,又回过头来读了昨天喜欢看的几篇。作者把二十九篇文章分成三组:内篇、外篇、杂篇。内篇十篇,是写读国内学者著作的读书笔记;外篇十五篇,是写读外国学者著作的书评;杂篇四篇,是中外兼顾的读书笔记。

      昨天读完的是内篇、杂篇和外篇的前三篇。剩下的读着就没有那么兴奋了,因为我对外篇所写的这些外国著作及作者是陌生的,引起的共鸣只有刘铮的一些貌似轻描淡写的观点,而其评论的埃科、桑塔格、霍布斯鲍姆等等学者作家及其著作,也完全没有兴趣去涉猎。但无疑刘铮是学通古今、眼界开阔的。今天细读的反而是他写的自序。文体用文言文。这可是作者抖搂才华的一个亮点。

       用文言文写的好处是,作者的意思需要读着去再三揣摩玩味,可以说作者把他的观点态度写得明明白白,如果读者不懂文言文,则无法明白作者的写作立意和态度。这可谓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春秋笔法的传统。

       “遮拾补苴之功,研讨议论之益,终不容抹杀。”这是标明作者对自己所做着的事情及做事的自信态度。他八年写了不到三十篇文章,他的理由是“敛手不为,殆将免浅劣之讥乎?”这是说,写的少是为了避免受到讥讽,言外之意是他写的文章虽少,但不浅劣。最后,“冀后世文章考古家得此,……庶几获知其全也。”这是作者提出对未来的希望,仍然是充满着十足的自信,到那时候就可能知道他的文章是多么全面了,意涵他的文章将有一二为传世之作。这里我完全略去了作者用文言辞汇对现世学术界急功近利现状辛辣的讽刺。

       刘铮果有锺書夫子之风。钱锺書先生用文言文写成大作《管锥编》五卷,即可直畅心意,没有文化底子的审查者又看不懂,岂不快哉。而对于求知者、爱学问者来说,文言文会成为读懂和喜爱他著作的阻碍吗?这种文体的意会之优点,没想到在今天却成为学者为文的一种天然的保护,岂不美哉。

      我还有一本刘铮的新书《西书东藏》,只有奈到中秋之后去读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四季风   2025-10-01 06:25:14

    开始看刘铮名字有些印象,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我也买了毛边本《西书东藏》,一同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