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记
今天是十一八天小长假的第一天,闹钟响了之后没有立刻起床,而是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儿。我一直提醒自己:“起来吧,让自己离开床就好了,刚开始坚持早起的时候,每次闹钟响了,不都是立刻起床吗?”就这么想着,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又磨蹭了10分钟才从床上起来。为了不受手机影响,来到客厅后,我就把手机直接放在一会儿准备静坐的地方,然后去上厕所、洗漱、照顾小猫咪。等这些全部忙完,到垫子上盘腿坐好开始静坐时是6:12,结束的时候是6:27,刚好15分钟。
天气转凉,我觉得有点冷,用小毯子包住了腿和肚子,但肩膀还是有点凉。想着要不要拿件外套搭在肩膀上,或者干脆换个大一点的毯子,把肩膀、肚子和腿都包住,可手上没动,就这么一直坐着。静坐时总觉得两个肩膀有点凉,努力放松自己,先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大概10分钟之后,身体有一些微微发热,感觉肩膀也就没那么凉了。最近呼吸的时候,经常不自觉关注腹部的起伏,这样其实不太好。因为总想着尽可能让呼吸悠长,就会刻意控制呼吸,过程比较难受。今天我把注意力放在鼻下,感受那一点微微的清凉,分辨呼气和吸气的不同。中间大概有五分钟的时间,注意力特别集中,头脑一片清明,这种感觉很奇妙,不被外物所左右的感受。
静坐的时候,腿就是计时器,坐到10分钟左右开始酸胀,到了15分钟就有些酸麻,如果继续坐到20分钟会疼,所以15分钟就结束了。
今天不用着急做早餐,静坐结束之后,复习一会儿《道德经》。昨天给自己定了计划,上个星期已经复习了前20章,今天读了21章到30章。第一次学习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就感觉比较深奥、拗口,后面每次复习这一段都是难点,每一次都记不牢。今天也是一样,基本上没有一章是能完整背下来的。把每个章节重新读上三五遍,20分钟就过去了。
想着孩子应该还没醒,就把今天早晨的经历记录下来,于是产生了以上这篇文字。早上能有一段时间整理思绪并记录下来,特别好。如果想把这个行为固定下来,那我每天就要把输出时间限制在10分钟左右。从开始说第一个字的时候大概是7:01,现在是7:07,6分钟过去了,已经输出了大约1000字。所以语音输入能够打破很多障碍,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卡壳,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连续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输出越来越流畅,大脑和嘴巴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这种直接转化输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非常有帮助,能改善很多词不达意的情况。如果一件事描述不出来,只能说明本来就不是很清楚。
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们的日课主题马拉松打卡小组。今天已经是星期三了,我还没有通知大家该出题目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上一周的主题作文还没有提交。关于“10年前10年后”幻想的主题,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才好,也或者是想写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总结性的文字写过很多次,或许可以写写反思的内容,但我就不是一个会反思的人。定下一个小目标:今天、明天两天把主题打卡作文补上。
(语音输入虽然很快,但是后续的修改工作会占很多时间,所以只是表达流畅,效率这一块并不明显。最近我经常让豆包先帮我检查一边错别字和重复的语句,不作修饰。然后我再去修改它生成后的文字。不作修饰这个指令很重要,要不然就会得到一个面目全非的文章,或许很完美,但是那不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