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君如见:
今天还好吗?据说现在高速路已经迎来返程潮了,不管在哪,希望一路顺利。
一
今天,“研学徽州”群江老师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12年江西发现价值千亿钨矿,四年后又发现一个,西方都想分一杯羹”
点开一看,文章日期是2025年9月,但内容说的却是2012年和2016年,江西发现钨矿的事。
2012年,地质学家在江西大湖塘发现了一座价值千亿的超级钨矿。这个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稀有金属,自此将中国推上了世界钨矿之王的宝座,改写了全球矿产格局。
这就是中国钨矿的双子星传奇。
江西的群山之下,埋藏着两个改变国运的宝藏。大湖塘钨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地质队员就发现蛛丝马迹,但受限于技术,勘探工作几经波折。直到2012年,现代勘探技术终于揭开地下宝藏的真面目,106万吨钨矿储量,相当于江西省原有储量的总和。
1958年,朱溪钨铜矿初现端倪。直至2016年,三代地质人接力,驻扎景德镇黄泥头60年勘探,最终探明地下的286万吨钨铜矿储量,62米厚的矿层让现场沸腾,也让中国钨矿储备量直接封神。
为什么钨矿如此重要?
钨属于有色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金属,钨矿在古代被称为“重石”。
1781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发现白钨矿,并提取出新的元素酸——钨酸。
1783年,西班牙人德普尔亚发现黑钨矿也从中提取出钨酸,同年,用碳还原三氧化钨第一次得到了钨粉,并命名该元素。
钨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已发现的含钨矿物有20种。钨矿床一般伴随着花岗质岩浆的活动而形成。经过冶炼后的钨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极高,硬度很大。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世界上开采出的钨矿,约50%用于优质钢的冶炼,约35%用于生产硬质钢,约10%用于制钨丝,约5%其他用于其他用途。
我好像只知道10%的用途。对,就是制造钨丝。
钨除了在照明领域的应用,钨因其熔点高、硬度大、耐磨的特性,在工业和军事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钨的高密度使其在军事上被用于制作穿甲弹。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钨资源的渴求达到了高峰。通过与中立国葡萄牙的交易,纳粹得以获取大量钨资源,葡萄牙趁机将钨价格大幅上涨,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钨可以制造枪械、火箭推进器的喷嘴、穿甲弹、切削金属的刀片、钻头、超硬模具、拉丝模等等,钨的用途十分广泛,涉及矿山、冶金、机械、建筑、交通、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军工、航天、科技、各个工业领域。
钨以纯金属状态和以合金系状态广泛应用于现代技术中,合金系状态中最主要的是合金钢、以碳化钨为基的硬质合金、耐磨合金和强热合金。钨大部分用于生产特种钢。
难怪说朱溪钨铜矿的发现,让中国钨矿储备量直接封神。
二
王老师直接发了一张截图上来。一看,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在“物华天宝”下面划了道红线,@江老师,示意他看。
王老师是想说,江西本就是物华天宝之地。
研学徽州群里基本是徽州人。这里说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制。
徽州一府六县指徽州府所辖六个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徽州古称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所辖六县未变。此六县之地元代称徽州路,明清时称徽州府,因徽州府的建制历时最久,因而徽州又称为一府六县。
王老师是婺源人,自然也是徽州人,婺源现在归属江西,王老师宣传徽州之余,也常宣传江西。
喜欢文学的人,大概没有人能绕开《滕王阁序》。萍儿的朋友叶局长一次请吃饭,酒至酣处,竟然将《滕王阁序》全文背了下来,技惊四座。只是叶局是桐城人,背快了有口音,加上《滕王阁序》也有不少生僻字,所以听众只觉得了不起,却听得不太分明。
我每次都下决心背下来,一直就没开始,又后悔读书时没背,那时觉得太长,其实要背也能背下来,毕竟那时记忆力好。
不过现在背也不晚,有一颗想学习的心,什么时候学都不晚。
而且现在学,跟以前囫囵吞枣背又不一样。知道来龙去脉,背后典故,学起来会更有趣。
来,开始。
三
想读通《滕王阁序》,就必须了解作者。
你大概想不到,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25岁时写的。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经南昌参加滕王阁宴会并即席创作《滕王阁序》。
据《旧唐书》《唐才子传》等史料,滕王阁宴会的具体时间为上元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王勃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创作《滕王阁序》。
来了解一下作者其人吧。
王勃(650年—676年),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思想家王通之孙、泽州长史王福畤之子。
绛州龙门(山西河津)有个天险之地,叫“天险龙门”。
古人称此地“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
有句俗话叫“鲤鱼跳龙门”。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便化成龙。
这里说的龙门,就是王勃的故乡绛州龙门。
唐朝元弼的《鱼跃龙门赋》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龙门也称“禹门口”,在河津西北的黄河峡谷中。东西两山夹河,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
传说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此门,化而为龙,此门故名为“龙门”。由于龙门是大禹治水所凿,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将之称为“禹门”。再因之地处秦晋重要交通渡口,又称之为“禹门口”。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北面是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面是坦坦荡荡的平原,反差巨大,这里河宽不足40米,所以一直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河津人文历史悠久,因战国时期魏国的军事要塞皮氏邑位于河津,汉代在此置皮氏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为龙门县,从此“龙门”专指今河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传说均发生在这里。
龙门人文荟萃,春秋时晋国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子夏、史圣司马迁、唐朝大将薛仁贵等,再加上王勃,这些历史名人都出自河津。
四
说回王勃。
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慧,六岁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王福畤好友杜易简了称赞为“王氏三珠树”之一。
杜易简又是何许人也?
杜易简,出身襄阳杜氏。也是一位少年才俊。九岁能文,博学得姨兄岑文本推重,进士及第后任渭南尉。咸亨初年任殿中侍御史时,因不避让吏部尚书李敬玄而遭报复,奏劾易简险躁,贬为开州司马。
杜易简与唐朝两大文曲星的关系,非同一般。
一位是杜甫。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审言正是杜易简的堂弟。
另一位就是王勃。《旧唐书》说,王勃六岁写文章便“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而第一个出来给神童赞许的正是杜易简。
杜易简是王勃父亲的挚友,他借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话:“此王氏三珠树也!”
这句话给少年王勃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表达谦辞时突然想起了杜易简,就专门在后面加了一句,说自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不了解这段故事,又怎么理解“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这句呢。
杜易简说的“王氏三珠树”是哪三珠呢?
指的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的并称。三人因才华出众且诗名相类,被杜易简称为“王氏三珠树”。典出《旧唐书·王勃传》。
王勃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又对学医很有兴趣,特意拜曹元为师。
曹元是唐初医家。字真道。京兆(今陕西境内)人。学医于北山黄公,精通医药,善于望气色诊断疾病,并掌握外科手术。
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尽得其要。
大概学医期间有所感,王勃于麟德元年秋(664年), 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此时王勃才14岁。
刘祥道是当时宰相。他生性谨慎,不愿为相,多次以年老多病请求退居闲职。后转任司礼太常伯。随高宗封禅泰山,担任终献。
能得到宰相赞赏,肯定不是一般的才华。
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16岁当官,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王勃才思泉涌,笔端生花,其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文名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这个时期(16—18岁),他还写下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个都会背,课本里有。
五
命运的转折点,源自一篇斗鸡文。
王勃任朝散郎后,经主考官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便写了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
谁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觉得二王斗鸡,你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就算了,反倒作檄文声讨,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这篇《檄英王鸡文》有挑拨离间之意,所以将他逐出了长安。
于是,王勃因才情苦心经营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后面发生的一件事,直接断送了王勃的仕途。
王勃被逐出长安后,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王勃有个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时,因恃才傲物,与同僚关系紧张。这个可以理解,20岁的年轻人,名气又很大,肯定傲娇。
当时有一名官奴(官府奴隶)曹达犯罪,王勃出于不明原因(有人说曹达冒充老师曹元亲戚,但无史料证据)将其藏匿于自己府中。
也有学者推测,王勃可能出于同情或受人欺骗而收留曹达,这就牵扯到可能是他被同僚设计陷害。
藏匿曹达后,又又因担心事情败露会牵连自己,便私自将曹达杀了。新旧《唐书》记载:“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王勃被捕入狱,被判死刑。却恰逢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王勃侥幸逃过一死,但仍被革除官职,永不得为官。
王勃因杀官奴曹达一事,连累了父亲王福畤,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进(今越南),远谪到南荒之外。曹达事件前后矛盾,所以后人怀疑此事是政治陷害。
父亲被贬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今属江苏徐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
上元二年(675年)随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5岁。
年纪轻轻,历生活坎坷,知生死无常。故能写出《滕王阁序》如此宏篇巨著。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晚安
20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