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云

2025-10-09  10:21

46 4 1530

10.8在秋雨里慢慢想380


从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一步迈回了十二三度的寒露,这个季节跨度真是太明显了。十一假期就这么结束了,汗流浃背的江西行,滚烫火热,回到北京似乎毫无过渡地降落深秋。


今日的北京秋雨绵绵,凉意在一点一点的渗入骨髓。想来北京的郊区应该有秋叶红了吧,在最北边的喇叭沟门,好多年前曾经去看过的金黄的白桦树林,此刻也应该正是最美的时候。


又是一个秋天,又是一个要迎来冬天再慢慢熬过去的季节。每个秋天,叶子变色的规律都不太一样,很多时候要靠运气才能抓得住那渐渐染红的秋色。然而此刻望向窗外,除了栾树的果实已经呈现出棕褐色,其他的树叶都还是大片的绿色,也就是说,现在还是谈不上深秋。


今天是寒露,接下去是迈向寒冷的季节,后面只有更冷的日子,当然也会有更繁忙的年尾,迎来新一年的各种事情。


在这个日子迎来写作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也是挺有意义的。整整380天,48万多字,这里面有多少是还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字呢?这连续不断的文字作业,差不多可以算是一本日记,一本可以公开发表的日记。写自己的生活,写情绪的起伏,写遇到的人和事,看过的书和影视作品,就这么一直写呀写呀,竟然写了一年多,最重要的是似乎还没有写烦,在最后这可以不打卡的日子里,还是一直写下去。差不多快形成习惯了吧,不记录好像日子就过得了无痕迹的一种感觉。


按理说该好好的总结一下,这380天我都写了些什么,怎么就走到了这里,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感悟。但是前几天已经写了好几篇关于写作的文章,该说的其实说得差不多了。每天的时间就那么多,能做什么就看对时间的排序,优先级最高的,当然可以优先完成。


后来也想,其实提起笔,写就是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心思去考虑该不该写,或者今后怎样呢?对于我们这样把日常写作作为思维训练的人,其实只要关注是不是还在写,是不是还在记录,是不是还在整理思路,就可以了。


写作本身其实已经给了我最大的回馈,当我把自己的烦恼和快乐都写出来的时候,好像心情也逐渐恢复了平静,看这个世间的很多人和事都有一种逐渐通透的感觉,或者不如说,是更好地接受现实本来的样子。当我一点点把这个现实描摹出来,把我与这个现实的关系在文字里表现出来,慢慢有很多事想通想透,也变得更加随缘。不是躺平那种随缘,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那一种,努力做我应该做的事,剩下的交给时间。


接下来写作不一定是每日必须,但还是会经常写,特别是当有了整理的需要,有了倾诉的需要,甚至有只是记录的需要,写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我想,也许我应该回过头来看看,写过的文章有哪些匆匆而就的想法,是需要再进一步去深入打磨甚至反复重写的。我向来特别不喜欢重复,只要是写过的,就总是不想再写。其实很多时候,还需要再反复思量,不是那种过度反省的思量,而是从中找到一些新东西,或者一些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同样的,我也想再稍微的打磨一下自己的文字和储备。


记得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要大量阅读经典的作品,让自己的文笔和思想向经典靠近,其实这也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日常所见都是在培养审美,总是看那些文笔不甚佳的网文爽文,好像自己的笔下都变得粗糙了起来。而像富兰克林那样有意识地找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章,按照自己的方式反复重写,磨练出的大概是更精确的表达,进而会反过来影响自己思维的深度。想的深一些还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我也还有很多其他的计划,在不停写的这一年,常常因为写占用了主要的时间精力,而放弃了很多其他的事。接下来我也想继续尝试其他的事情,比如重新捡起我画画的课程,再重学一遍,再比如做一些专题性的深入的阅读,以及参与更多的与人互动的交流的活动。


想做的事真是太多了,精力有限,要有所取舍。


这篇本来应该昨天发在打卡里作为最后一篇,平台出了问题,发不了。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束,有点遗憾,但也没关系,世界本来如此。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二班毛豆   2025-10-09 22:19:26

    大量阅读经典的作品,让自己的文笔和思想向经典靠近。谢谢云儿老师分享🌹🌹🌹

  • 方舟   2025-10-09 16:49:20

    赞叹,把写变成日常,了无负担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还做不到。

  • 山上有云   2025-10-09 15:23:17

    谢谢鼓励,一起写下去啊

  • 静静一隅   2025-10-09 15:10:36

    有云老师和握瑜老师,一对一直引领我们的姐妹花,太喜欢你们了,很幸运和优秀的您同行

  • 握瑜   2025-10-09 10:25:22

    写作本身已经是巨大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