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是1942年生人,2013年3、4月间访问了法国和英国,那年他已经足足七十一岁了。现在老先生依然身体硬朗,偶尔会在短视频上看到他的身影。他可以说是作家里面的异类,从作家跨越到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倡导者,为保护历史存留下来有形和无形的宝贝大声疾呼。他还是位书画家。应该说,他是一位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也算是目前即将灭绝的稀罕人群了。
我买来这本小书,本打算做午休音频的朗读材料。文字清朗明快,又是游记,试着录了一段,念起来和听起来感觉很不错。但因为手头事忙,还是把它放下了,一直放到10月7日。那天我在动车上,有5个小时车程,这本《西欧思想游记》就成为旅途佳品,图文并茂,208页,握在手里读着也非常合适。快到终点站时,几乎快把它读完了。读过才知道,这本书不适合做午休音频,因为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文化学人,在边走边看中的反思,非常深刻的反思。和法国、英国的历史文化保护相比,我们对历史文化遗迹遗产,似乎是表面上重视,但所作所为却是在“自杀”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不禁令人唏嘘胆寒。书中的内容会让我们听了休息不下来的,反而心中会热血澎湃起来。
冯骥才先生在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是一位行动者,尽其所能,倾其所有,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其实他这些年已经做了很多。有时候,我们常说要发现一个人的基本心愿,从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出冯骥才先生是知道自己基本心愿的。他在4月16日从伦敦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写道:
“我欣赏傅雷先生对西方美术史家丹纳的评语:‘为思想而活着。’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为思想而活着是人的活法之一,这种活法对我的诱惑是始终以思想为定力,将人生装满了求索。
这一个月只是我人生小小的一节。我庆幸自己做出的努力,把它记录下来。……”(206页)
冯先生记录的思想游记,一路都在寻找一种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可以使读者了解我平日的活法。”(206页)
“忠于思想的人是不怕寂寞的。但愿这种努力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并进入社会的思考。”(208页),但愿这本小书也会出现在你的书架上,让思想的声音可以伴随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