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10-15  20:14

348 2 1092

童话心说(22)《劳山道士》续谈

image



        先说一段题外话。为什么说童话可以像梦境一样来对待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需要反过来问这样一个问题,荣格派心理学家法兰兹,据说释过三万个梦,她为什么可以写出煌煌五卷童话心理分析的著作呢?她专门在荣格学院多年讲授童话分析的课程。这说明,童话和梦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来源,它们的内在表达和逻辑是相通的。另外,在《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和秘密》(法兰兹,2019,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中,法兰兹女士在诠释童话的方法论中,几乎都是比照诠释梦境来谈的。所以,对释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这本书做参考读物。

       

       读过《劳山道士》之后,虽然做了一些解读,继续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可以分享出来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可以促进我们来更广阔地理解这个故事。

       劳山道士里的主角王生,作为一名大家族中的成年已婚男性,排行第七,在家中并未参加过实际生产劳作。他为什么会慕道呢?在故事中,没有提到他有孩子,没有提到他在家中干什么,没有提到他家中除了妻子以外别的什么人。从故事结尾妻子对他的“揶揄”来看,这说明王生在家中的孤立状态。离家去劳山求仙问道,也许就是要摆脱这种状态,使孤立的他真正被凸显出来,让人们看到他王生是有能耐的,至少让妻子看得起他。用今天的话说,就只要活出个样来给人看,让人们看到王生这个“我”。

        去了劳山,每天砍柴,每天混迹在众门人中打柴,却无半点儿仙术传授,这让王生耐不住了。来学东西,就是为了,让“我”可以有一技之长被众人所发现,甚至高看一眼。但每天过得却是泯然众人的生活,这可不是来学习的目的。其实,在打柴中磨练,既可以使自我有脚踏实地的感觉,众人一起打柴又可使“我”变得普通虚己,而王生只是看到了苦的一面。那为什么道士不告诉他呢?您看,我们平时不也有人劝说我们要吃苦吗?大概率会是听不进去的结果。磨炼心性,要自然而然,强扭的瓜是不会甜的。有时告诉了,也是白搭。

       王生身入宝山,也不是空手归的,他学到了穿墙术,但他保不住这个本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一部励志的书或振奋人心的电影,顿时心中充满力量,但没有几天就被打回原形,令人沮丧。为什么呢?每日早睡,白天砍柴。生活作息规律,有每天必做的工作。这就是“洁持”的生活方式。即使有了新想法,也需要变成每日的功课做出来,而且就做一件恒常持久的工作,就像砍柴一样。不是今天有几件工作,哪个都不想耽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王生的“自诩”使自我膨胀,骄傲吹牛妨碍了单纯的生活。“洁持”的生活是需要一种单纯的磨练和坚持。

        道士的话,不仅是对王生说的,也许也是对天下所有的王生说的,“足宜早寝,勿误樵苏”,还有“归宜洁持”。先过上这样的生活,再说学什么,是不是?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山人   2025-10-16 07:54:15

    是不是?先过上这样的生活,洁持,易吗难否?哈

  • 静思   2025-10-15 20:51:12

    有时是知行都不足;
    有时是知足,行不足;
    有时是行足,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