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予初

2025-10-18  13:11

13 1 1694

女性困境:一份未被签署的“无限责任承包合同”

在当代社会的叙事中,婚姻常被描绘成女性人生的圆满终点。然而,帷幕落下之后,真实的生活图景往往并非童话。但对多数女性而言,婚姻更像是一道隐形的分水岭,自此,她们被卷入一个由社会规训、家庭责任与自我期待共同编织的精密系统。她们并非走向一座无忧的城堡,而是步入一个要求她无限压缩自我,以成全“妻子”、“母亲”、“儿媳”角色的巨大引力场。

image



这种困境的核心,在于一份“无限责任承包合同”——它从未被签署,却自婚礼的那一刻起便悄然生效。


在这份合同里,女性的价值被清晰地计量,却又被系统地忽视。


以我朋友为例,她目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她的薪水覆盖了房贷、子女教育、日常开销。她的工作表现、职业发展与持续的精力投入,是这个小家庭经济命脉的基石。然而,这份至关重要的经济贡献,在家庭的日常评判体系中,却轻易地被另一套传统标尺所掩盖。


在这份合同里,她的时间被彻底地公共化,唯独不属于她自己。


结束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她生活的“第二班”准时开始。老大的学业需要辅导,孩子的情绪需要陪伴。在有限的个人时间里,她恪守着“自己的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用的碗筷自己清理。她的时间像一块被精准切割的蛋糕,分给了老板、孩子与家务,唯独留给“自己”的那一小块,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她的丈夫,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空闲时间较多。他愿意接送孩子上学,在心情愉悦时陪孩子玩耍,这便足以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眼中,成为一个“还不错”的父亲。其余的时间,他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手机,他不会去思考职业的发展,家庭的运转、待洗的衣物、积灰的角落,仿佛与他存在于平行的宇宙。他们之间,仿佛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妻子的付出是维持家庭运行的“必需”,而丈夫的协助,则是一种随性的“馈赠”。

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这套规则最忠诚的维护者。


她的婆婆,是这个系统最严苛的监督员。她会埋怨儿媳妇不够勤快,地板不够光亮,家务不够周全。在她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一个女人的“本职”在于此,与她赚多少钱、承担多少压力毫无关系。最让这位妈妈感到无力与心痛的是,她婆婆将这种埋怨与指责,不断地、持续地灌输给她的女儿。


她的女儿,本应享受无忧的童年,却过早地承担了成人世界的情绪压力。她目睹妈妈的辛劳,心生怜悯;却又招架不住奶奶日复一日的情绪宣泄,被迫认同。她小小的身影夹在两代人的价值观裂缝中,无所适从。当朋友看到女儿用复杂的眼神望向自己,那眼神里有爱,有心疼,也有一丝被植入的“妈妈做得不够好”批判和“妈妈你怎么不做得更好那样我就不用承担奶奶丢给我的这些了”的期待,朋友感到的不仅是愤怒和委屈,更是一种彻骨的寒意——这套困境的法则,正试图通过她最爱的人,完成代际的传承,这一刻她感到害怕,也开始审视自己继续留在这个婚姻的意义。


这一切,都被包装在“传统”与“为你好”的外衣下。当妈妈们的疲惫与不公感试图涌出时,仿佛有一个无声的声音在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种将结构性压迫个体化的论调,让妈妈们的痛苦变得难以言说,仿佛一切只是她们个人的“不够坚强”或“情绪失衡”。

image



妈妈们请你们清晰地告诉自己:这并非我的能力缺失。当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却仍因未达到传统的“贤惠”标准而备受指责时,问题显然不在于我个人,而在于那套评价体系本身的双重标准与不公。这是一整套缺乏协同支持的系统性难题,它要求女性在所有阵线同时获胜,却吝于给予任何一条战线的真正认可。


书写至此,并非为了控诉某个个体,而是为了刺破那层习以为常的滤镜,让水面之下巨大的、被默认为“理所应当”的付出冰山,得以浮出水面。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女性,而是让女性得以完整的社会认知与家庭内部的权利重构。


真正的出路,或许始于拒绝这份无声的合同,始于在家庭内部发起一场关于责任与价值的“重新协商”。当女人放下碗筷,不再因婆婆的指责而自责,当她们理直气壮地要求伴侣承担起他本应承担的一半,她便是在为自己的女儿,以及无数像她一样的女孩,争夺一片更为宽广、自由的未来。

image



唯有当女性的付出被看见、被计量、被珍视,当她们的自我不再是首先被牺牲的部分,那片真正属于“她自己”的星空,才能挣脱引力的束缚,最终,璀璨起来。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微信用户   2025-10-18 16:57:38

    婚姻制度应该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