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晚上看了一部话剧——《儿子》,回到家想到“情绪操控”这四个字。查了一下怎样识别家庭中的情绪操控,不知以下这几条你中了几个?
首先是“愧疚感植入”:家人经常让你因自己的选择或需求感到自私或不负责任。
第二是“条件性关爱”:家人爱你和支持你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他们的期望。顾名思义,家人爱你不是无条件的。
第三是“被动供给”:通过沉默、叹息或间接批评来表达不满。
第四是“灾难化”:将你的独立决定描绘为会给家庭带来巨大麻烦的事情。
第五是“三角沟通”:通过第三方传达批评或期望,而非直接交流。
看完之后,我发现我全中。
小时候,我是感受不到我爸对我们的爱和接纳的。三姐小六升初一时没有考上市重点,爸爸就在客厅里把她骂得狗血喷头,仿佛考上了区重点就是家族的耻辱。
我爸和我妈与孩子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靠中间人传话的。例如:爸爸有话不直接心平气和地表达,而是让妈妈说出来。
妈妈也一样。最近三姐和我都分别跟妈妈说了一些未来的打算和期待,结果我妈睡不着觉,也不跟我们说,找了二姐。二姐再打电话给我,问三姐的事情。我知道二姐问我们是出于关心,不过我讨厌这种说话绕来绕去的方式。
面对这样的情绪操控,需要建立有效的心理边界,不然就会被它捆绑一辈子。首先,要明确自我价值。我需要每天提醒自己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感受负全责。第二,就是要练习温和而坚定的回应。这方面我比较欠缺,会容易和家人吵起来。不过,有一点我做得不错,就是我会离开令人恼火的现场。
昨天晚上,我和三姐之间发生了一件小事,她生了我的气。我想了一下,她生气是因为她觉得我没有帮助她。站在我的立场,她要我帮忙的时候我没有时间,而且她的请求太晚了。她自己应该提早预备的事情没有预备,最后关头才找我,我没有立即帮她,她便生气。
这件事上,三姐要学习管理她的情绪,也要检讨一下为什么自己不早点完成要做的事。我也要明白——我不需要为她的情绪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