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3岁,刚入职半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每天最期待的时刻,是上午10点的茶水间时间——不是因为想喝咖啡,是因为能碰到隔壁部门的阿哲。”
她没跟任何人说过这份心思。阿哲是产品部的核心成员,说话温和,每次路过她工位,都会顺手帮她捡起掉在地上的笔。第一次在茶水间遇见时,他还主动帮她拧开了拧不动的牛奶盒,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她紧张得差点把咖啡洒出来。
“那天上午,我故意磨到10点10分才去茶水间,想着能避开高峰期,单独跟他说句话。结果推开门,他正站在咖啡机前,手里拿着两个纸杯。”
阿哲看见她,笑着举了举杯子:“猜你会来,帮你多打了一杯美式,加了两勺糖,上次听你跟同事说喜欢甜一点的。”
她的心跳瞬间快了半拍,可话到嘴边却变了味:“不用了,我今天想喝奶茶,楼下便利店就有。”说完她就后悔了——她根本不喜欢喝奶茶,只是怕自己的开心太明显,显得太主动。
“我能感觉到他愣了一下,手里的杯子顿了顿,然后把其中一杯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说‘那我自己喝两杯好了’。”她盯着自己的鞋尖,不敢看他的眼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明明很想接过来,为什么要拒绝?
这就是**认知失调**的开始——她内心的“喜欢”和外在的“拒绝”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她开始在心里找理由:“办公室恋情太麻烦了,万一分手多尴尬”“他只是出于礼貌,对谁都这么好”,用这些想法把“拒绝”合理化,假装自己真的不想接受那杯咖啡。
第二天午休,她趴在工位上补觉,迷迷糊糊间感觉有人把一件外套盖在了她身上。睁眼一看,是阿哲,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轻声说:“看你没盖东西,容易着凉,这是我的备用外套,不脏。”
她几乎是立刻把外套推了回去,声音比平时高了点:“不用不用,我不冷,公司空调温度刚好。”话刚说完,她就看见阿哲的嘴角往下压了压,眼神里多了点困惑,转身走了。
“我盯着他的背影,心里又慌又气——气自己为什么总是说反话,慌他会不会觉得我很讨厌。可我就是不敢软下来,好像只要稍微温柔一点,我的心思就会被看穿,而一旦被看穿,我就会变得很被动。”
后来部门合作项目,她和阿哲被分到了同一组。开会时,阿哲提出一个方案,她明明觉得很有道理,却故意挑了个无关紧要的漏洞:“这里的用户调研数据不够细,万一用户不买账怎么办?”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阿哲看着她,眼神里带着点受伤:“这个数据我核对过三次,覆盖了咱们主要的用户群体……你要是觉得有问题,我可以再补一份。”
“我当时脸都红了,明明知道自己在找茬,却还是硬着头皮说:‘还是补一份吧,严谨点总没错。’”散会后,同事小声跟她说:“你今天怎么回事啊?阿哲平时对你挺好的,你怎么老针对他?”
她没敢回答。她只是知道,自己越来越怕面对阿哲——每次看到他温和的眼神,她就会想起自己那些口是心非的话;每次他主动示好,她就会用更冷淡的态度把他推开。这种“想靠近却又拼命推开”的矛盾,让她越来越焦虑,只能靠“我只是对工作负责”“我不想搞特殊”来骗自己。
直到项目结束那天,团队一起吃饭。阿哲坐在她对面,全程没怎么说话,只是偶尔跟旁边的同事碰杯。快散场时,他忽然问她:“你是不是特别不喜欢我?要是的话,我以后尽量不打扰你。”
她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想解释“不是的,我只是怕……”,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没有啊,我就是性格比较直,你别多想。”
阿哲笑了笑,没再说话。那天之后,他再也没帮她捡过笔,茶水间里遇见时,也只是点头打个招呼。她看着他跟其他同事说笑的样子,心里空落落的——她终于不用再掩饰自己的喜欢了,可那份喜欢,也再也没机会说出口。
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往往发生在人们的行为和内心态度不一致时。她用“冷淡”和“挑剔”掩饰对阿哲的喜欢,本质上是怕自己的心意得不到回应,更怕主动之后会受伤。于是她选择用“不喜欢”的行为,来缓解“想喜欢”和“怕受伤”之间的矛盾,却没想到,这份自我保护,最终把她真正想要的东西,推得越来越远。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她一样,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故意表现出和内心相反的样子。可真正的温柔,从来不是用冷漠筑墙,而是敢坦诚地说一句“我其实很在意你”——毕竟,再细腻的心意,也藏不住一次次口是心非的消耗。
要不要我针对文中“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再补充几个日常场景的案例解读,帮你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