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又是一年诺贝尔奖
今年日本再收获两枚诺贝尔奖,总数达到31个。自2001年日本宣称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至今已经过去了25年,这期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不含和平奖与文学奖)21个,看来完成任务是没有悬念的。
2002年,中国媒体嘲笑日本“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计划是“口出狂言”,如今有人再翻出当年的媒体文章,不知道作者是否脸红。2013年,中国科学家说“再过十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是家常便饭”,不知道当初的言者是否反思。
今年中国第一位诺贝尔获得者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杨振宁去世了,去年与杨振宁一同获奖的西南联大毕业生李政道去世了。目前中国大陆还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得过生物医学奖的屠呦呦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也还有人发出一些“酸葡萄”言论,说诺贝尔奖是“意识形态奖”,不得也罢。显然这人的意识形态还是有问题的。不过大部分人已经回归正常思维,开始反思自己无力改变的中国教育和中国制度。尽管无法改变,反思终归是好的。
在杨振宁、李政道获奖的那一年,对杨李理论做出验证的中国科学家吴健雄也是有资格获奖的。1965年中国科学家团队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的钮经义、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龚岳亭、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的邹承鲁等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也是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的。
在这些成果之前,1930年,28岁的中国科学家赵忠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负电子的泯灭,成为全世界最早的正电子发现者。却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的疏漏,使赵忠尧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李政道说:“赵忠尧老师本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
杨振宁用两年半时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同学,同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生的邓稼先仅用一年九个月便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邓稼先后来参加了国家秘密项目,成为铸剑者。在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大科学家的老师们,如吴有训、叶企孙、吴大猷、饶毓泰、曾昭抡等,同样有着不俗的实力。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凭着一腔热血,用最艰苦的教学条件在最简陋的教室里教出了最优秀的学生。
可以说,至少在20世纪40年代,我们的教育与科研水平是和国际接轨的,甚至是领先世界水平的。如果可以延续当年的气质,我们也可以做一个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完成。而当我们完成的时候,日本才刚刚开始计划。
我不是科学家,我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不是意识形态奖。但我可以肯定地知道诺贝尔奖代表着和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是同步的。我们改革开放五十年,喊了五十年改革开放,不要忘了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是改掉与世界隔离的政策,开放是向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民主社会开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