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毅

2025-10-29  21:51

21 0 1960

34.西湖(全)

34.西湖

在华北的秋风萧瑟中登上南下的列车,只要六个多小时就到了杭州,走出车门,一股温和的热浪拂过,像是夏天的追悼会。南方城市如果有个十天半月不下雨,就会有明显的北方气质。空气干燥,尘土蠢蠢欲动。夜晚沿着杭州运河边上的绿化带散步,丝毫没有千里之外的异乡感。盲目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快速路,展示着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气象,仿佛鼠标下复制粘贴的庸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杭州也不能免俗。


第二天清晨听见窗外车轮下湿润的水声,一定是下雨了。拉开窗帘,果然还有零零星星的雨,隔着窗子依稀可见。天空阴沉,香樟树在氤氲中越发青翠,一下子有了江南的感觉。下午坐地铁龙翔桥的时候,雨早停了,崭新的步行街上小树苗像盆栽一样点缀在青楼碧瓦之下,商场的大玻璃窗,网红的小吃店,高大的广告牌子,打卡的游客。这不是千年的古城,这是旅游点。


走到西湖边上,一排悠悠的香樟树,一片朦朦的西湖水,几重秀丽的远山痕,似乎有了西湖的感觉。游客在湖边散步,或闲聊,或远眺,或拍照,有成群结队的,有携手而行的,有独来独往的。一棵树下围满了人,原来在围观一只吃食的小松鼠,那小家伙怡然自得地蹲在树枝上,泰然接过游客递来的食物,淡然而食,乐而不知身处何处。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居然被一只小松鼠轻松拿捏了。何所谓而来?何所谓而住?


在五公园乘坐游船可达小瀛洲岛。坐在船尾看水波如鱼尾般荡开,一直延伸,直到将扑面而来的高楼群包裹在怀里。船向湖中驶去,群楼仿佛要尾随而来,争先恐后,挤作一团。渐渐地,水面宽起来,高楼只能站在湖边望水兴叹,犹如虎口脱险的游客也变得轻松起来。湖水并不清亮,看不见鱼,也看不见水草,湖面上的风有点凉,是没有被城市驯化的野风。


遥想大唐时代,白居易骑着马到西湖踏青,随处可见早莺争树、新燕啄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宋代苏轼也会乘着小船在西湖中赏景,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雨,白雨跳珠乱入船,而雨后的西湖一定有西子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代代文人墨客对西湖迷恋不已,或在工作之余来散心,或者失意之后来抒怀,西湖总是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静谧的湖水,俊秀的远山,任凭谁来都会宠辱偕忘,喜洋洋而归的。


船后,现代的高楼群变成了一抹白线;船头,重叠的青山越发可亲。阴沉的天空透出一抹亮色,在山间氤氲中层层皴染,捎带手把一团淡淡的雾气笼在湖上。明代汪珂玉感慨道:“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显然是西湖迷!若不是几度徜徉在西湖山水之间,怎么会有如此慨叹!比汪珂玉小十岁的张岱趁着雪来西湖游赏,见湖心岛有二人雪饮,不由自主也加入其中,“强饮三大白而别”,被童子称为“痴相公”。


小瀛洲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又有湖,湖中还有小岛。环岛一圈不过十来分钟,岛中湖上架了十字形的桥梁,可以四面沟通,从空中看,小岛是一个田字形。岛上没有山石,不过是以葑泥筑堤围成的小岛,岛上树木苍翠古雅,已经在岛上生活了很多年了,它们在这个貌似临时的岛上安了永久的家,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姿态。


游客挤在岛沿上手持一元纸币拍照留影。不远处的水中正是三潭印月。当年苏轼疏浚西湖,在这里立了三座石塔作为禁植标识,禁止在此处种植菱藕,以防止湖泥淤积。不过古人的实用之物永远不会止于实用,一定会以艺术的姿态出现。石塔做成瓶状,中空,瓶身留出五个等距的孔,中间若点上蜡烛,五个小孔映出的光再倒映在湖面上,就变成了十个圆月。三座石塔摆成等边三角形,都点上灯光,便是三十个圆月,与天上的圆月交相辉映,宛如幻境。


走在苏堤上的时候,天空下着可伞可不伞的细雨。所谓晴湖不如雨湖,正是了。如果下起瓢泼大雨,只怕西湖也难说浪漫与美,雨湖一定是这种蒙蒙细雨中的西湖。细雨沁润让苏堤上的树木变得青翠,细雨涤荡了烟尘使远山更加曼妙。湖面上似有若无的涟漪,在山影上顾盼,在树影里流连,在游鱼的水纹里忘情。如果是好友同游,雨中漫聊着海阔天空,山水间荡漾着你侬我侬,心中滋润着柔情蜜意,大概是西湖最美的时刻了吧。


花港观鱼的鱼没有什么特别的,既不特别大,也不特别多,甚至不特别美,倒是那四棵法桐树,特别美丽雄壮。细雨的灯光下,树干粗壮如擎天之柱,树冠暗黑似华盖蔽天,让人想起庄子笔下的无何有之乡。“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西湖夜游一时有逍遥之想,华盖之下别有洞天。


沿着苏堤一路走,长堤如玉带,绿树似穹顶,游人穿梭其中。千年以来景象大体相同。这世上的游人代代相替,那弯身如抄水的古树几度更迭。遥想当年,苏堤初成,嫩树如葱,众人拱围着苏子初次走在苏堤之上,畅想着未来。千年之后又会如何?这西湖也难免沧海桑田,苏堤湮没在尘埃之中,或可考,或不可考,或有人考,或无人考,便不得而知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