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儿

2025-10-30  00:08

6 0 928

修行之路漫漫——观杨丽萍编导版《春之祭》有感

开场,一群度母打坐,红衣喇嘛不停地整理祭品,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非同寻常的仪式感。开场如火焰般灼热而原始,瞬间将人抽离出日常,抛入一个充满神秘符号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像被卷入了一场宏大的法会。

整场舞剧,在形式上充满了强烈的宗教感,讲述了关于“献祭”的故事。而这场献祭的核心,我感受到的,是“执念”。舞台上,有些看似重复、甚至并不优美的动作,持续了很久很久。起初,我困惑于这种缺乏传统舞蹈“美感”的表达,但渐渐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不安被勾了出来。莫名意识到,这或许正是总编导杨丽萍的意图——它如此直观地让你体会到,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被某种执念深深禁锢时,那种循环往复、无法挣脱的窒息感。

这让我想起了朋友的点评:“佛眼观去,一切众生都是佛。” 在这样的场景中,若能放空自己,用心去感受,便能超越表象的“色相”。我们见到的是什么,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见到神佛,还是见到妖魔,或许全在于我们自身频率能否与背后的精神相应。而《春之祭》所营造的场域,恰恰放大了这种内在的投射。

也难怪提示说不建议16岁以下儿童观看。它要呈现的,并非童话般的优美,而是生命底层关于欲望、挣扎与牺牲的沉重课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体验与我上星期偶然观看的与杨丽萍有关的摄影展不谋而合。那位摄影师二十年的跟拍,记录下的不仅是她的艺术,更是她的人生轨迹。为了舞蹈,她两度婚姻后选择单身,放弃生育,用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不正是一种现实版的“执念”吗?一种“不成魔,不成活”的极致追求。在看这部剧时,我仿佛看到了杨丽萍本人艺术灵魂的映照——那个在舞台上被献祭的,既是角色,也是她那份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纯粹的爱。

所以,这场《春之祭》于我而言,最终的升华并非走向虚无的涅槃,而是一种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各自的“执念”。它可能是梦想,是欲望,是某种无法放下的观念。它让我们痛苦,也定义着我们。而真正的“献祭”,或许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深刻地看见、理解,并最终选择将其奉献于一个更宏大的存在之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整场演出,是演员的投入、道具场景与所有观众集体感知共同创造的“场效应”。我不知道别人看懂了多少,但于我,这是一次直面内心、关于执着与涅槃的震撼体验。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