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10-31  19:07

182 4 1431

飞机上和机场里的遐思

        前一阵子介绍冯骥才先生的《欧洲思想文化之旅》,他在去程和返程的飞机上,开始和结尾这本日记体游记的写作。有一个现实原因是,他在飞机上睡不着觉,正好用写作来打发时间。我可不是这样,飞机还未起飞我就已经呼呼睡去,直到开始客舱服务才会迷迷瞪瞪地醒来,个别时候还会睡个全程。不过,今天坐飞机与往日稍有不同。

       积习难改,仍是飞机刚滑开登机口我就睡着了,飞机升空后的第一次广播,把我唤醒。接着打开电子书《书后的故事》(俞晓群著),开始阅读。三人一排,我坐在中间。左边一位男士读飞机上的厚杂志,右边一位女士读纸质书。我所在这一排的过道另一侧,也有一位旅客在读纸质书。真是一个书香的氛围啊,不过这是飞往首尔的国际航班,他们看的都是韩文书。

      的确,这是一个有趣的写作环境。又安静、又不寂寞、也没有什么干扰。

      回想早上六点起床,妈妈就过来跟我说,饭好了,吃饭吧。其实,昨天就说在外头买早点吃,不要做饭了。可妈妈五点就起来,还是熬了米汤、热了饺子、煮了鸡蛋。爸爸一边看着我吃一边说,不用在外面吃。冯骥才坐上飞机,写道,胃里装满着妈妈给包的饺子。他妈妈九十多了,身子骨硬朗,还能给七十出头的儿子做饭呢。我也体会到这一点,妈妈送我到高铁站。我进了站,把三个行李箱推到检票口,打上嗝来,还是妈妈包的饺子味。

       三只行李箱,两只手推,还是要费点劲儿的。从检票口推进站台,幸好是一站台,不用上下楼梯,只有四、五米距离。从身后赶上来一位女士,很热心,边帮我拉一只行李箱边问我在几车厢,原来都在二车厢。这样好心的女士就帮我把行李箱一直送进车厢。我向她道谢,她说她在中途下车,言外之意是她不能继续帮忙了。

       我的座位旁边也坐着一位女士,在吃早餐。我看了半道儿的书,还惦记着到了西安怎么把行李推到出站的闸口。于是和旁边的这位女士攀谈起来,没有几分钟,我就和她找到了共同点。我们是高中校友,她高我两届,都是学文科的,还是同一个政治老师。她去西安参加亲戚家的婚礼,后排坐着她女儿,等下了车又见到坐在另一节车厢的丈夫。我便提出请她们帮忙拉行李箱,很顺利就解决了我下车推行李的问题。

       接下来,就聊到她的儿子上高三,不去学校,去学校也不上早晚自习,不写作业。又压低声音告诉我,后面坐的是她女儿,大学毕业后上了一年班,现在也宅在家里,既不工作也不找对象。我也没有介绍说我是干哪行的,就从家长如何和成年的孩子相处这个角度,跟她分享我的经验。这位不知姓名的学长聊着聊着不禁潸然泪下。我只能开导她,不能把两个孩子作为小学生的那样对待,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习状态。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很多时候不能按照西方家庭的心理模式来看待。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文化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讲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就是一锅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地方,外人就不要跟着搅和了,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乡村。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西方的家庭观念正在强烈地冲击和改变中国固有文化模式的现状。

       车到西安,学姐和她女儿一人帮我拉着一个行李箱出了闸口,她的丈夫打个招呼,若无其事地跟在后面。接我的弟弟康康已经在等着我了。我向她们道谢,目送着这一家三口从另一个方向远去。

        从飞机上写到首尔国际机场,候机两个多小时,心里回荡着一天的经历,不觉旅途的孤单。在首尔也好、东京也好,都有一种美国机场的氛围。我不禁想,西方文化可以在亚洲的边上站住脚跟,但要想迈进东亚的腹地,恐怕还需要百年的时光吧。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灵石   2025-11-04 13:42:55

    淡淡的忧伤

  • 芷沅   2025-11-03 08:04:11

    学姐好运呢,享受了一路的心理咨询,只需要付出拉拉行李箱的体力。

  • 叶子   2025-11-01 08:05:35

    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爱的能量🌻🌻🌻“西方文化可以在亚洲的边上站住脚跟,但要进入东亚的腹地,还需要百年的时光吧”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暇

  • 丽瑞   2025-10-31 23:45:37

    儿行千里满载着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