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2025-11-02  23:37

8 1 916

人生路

星期五晚上七点前,我和三姐看完那张日式沙发,乘电梯到商场五楼的“潮江春”酒楼。这是家潮州菜馆,二姐早就订好了包间。


二十一岁的外甥Matthew稍后便到了,那时还不到七点。包间里只有我们三个,爸妈、二姐和澳洲亲戚都还没来。我们便和他聊了几句。我能明显感觉到年轻人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气。


三姐问他以后打算做什么,他只回了一句:“不知道。”


我问:“那你师兄师姐毕业后一般做什么工作呢?”


他答:“在office上班吧。”


“我跟你安娜姨工作二十多年了,一直都是打工,知道这条路不容易,希望你将来的路能好走些。”三姐诚恳地说:


谁知外甥回道:“我什么都没试过,怎么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你们别把你们的价值观强加给我……”


说实话,我听了有些生气。我们两个阿姨不过是想和他说说话、聊聊天,并没有要评判什么。可他像只小刺猬似的,话里带刺,听着不舒服,也不太尊重长辈。


但转念一想,我们之间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平时连普通的对话都很少。每次去二姐家,Matthew见到我们也不太主动打招呼,最多叫一声。问他什么,也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代沟。但在我眼里,这样的态度,终究是没礼貌。


说起Matthew小时候,三姐对他的教育一直很上心。她是小学老师,常从图书馆借有趣的书回来,也会买别人推荐的价格很贵的儿童益智书,陪他一起阅读。


那时Matthew最喜欢坐在露西亚姨姨(三姐)腿上看书。每到周末,三姐还会带读幼儿园的他坐十五分钟的渡轮去马湾沙滩玩。那时的Matthew和三姐可亲了。他每次和父母从外地旅游回来,一进家门,第一句话便是:“露西亚姨姨呢?” 然后飞快地推开每个房间门查看。


至于我,除了帮他画过两次阅读报告,辅导过几次功课外,其他参与得并不多。


周五晚上吃完饭回到家,三姐有些失落,跟我说起从前:“那时候二姐看我和Matthew一起看书,总会说‘看那么多书干嘛呀’。”


三姐过去常讲:“要是二姐肯让我来教Matthew,我一定会把他带得很好。”我信三姐的话,但也一直觉得:谁家的孩子谁操心,旁人不必多问。


如今,Matthew已经二十一岁了。他的英文、IT、应变能力都比两个阿姨强,对许多事物也有自己的见解。人生的路终究在他自己脚下,总要他自己去走的。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黑土   2025-11-03 11:25:10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小时候的亲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和知识越来越多都不存在了。也许这是我们做长辈的索求心理?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