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双十一,先来回顾一下我的购物史。
“网购”二字耳熟能详,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邮购”二字。2018年上初中那会儿,邮购非常盛行,上下课期间我们经常传阅一本小册子。看到喜欢的物品,便记下物品的编号,把编号和钱一起给到学姐,一两周后,我们就能收到物品了。那本小册子相当于纸质版淘宝,学姐是我们的全校的代购和代收。
2011年到2014年,一把诺基亚陪伴我的整个高中。那时候淘宝刚刚兴起,我没有账号,非智能机也很难购物。我只好拜托班上有账号的同学帮我在淘宝上买旧街场的白咖啡和书籍。
大学,淘宝和极简主义共同对我进行洗脑,我在网上买过500多一把的梳子,也买过各式各样不算便宜的收纳盒。大学是终于被允许谈恋爱的时期,许多社团在光棍节都会举办脱单活动,直到“双十一”渐渐代替了“光棍节”。
连续好几年光棍节,我们整个宿舍都一起熬夜等零点,蹲守各个直播间,凑单,快乐“剁手”。后来双十一的天数越来越长,购物机制越来越复杂,买个东西都需要算很久,高数老师来了都要头疼。如果时间就是金钱,凑单时间也换算一下,真不知道是赚了还是亏了。
后来进入全民购物的时代,购物平台的营销节点十分频繁:双十一、双十二、618、女神节、母亲节......常常上一波买的物品还没用完,新一波的降价又来了。再后来,“节日”不再需要平台赋予,各个直播间都可以有自己的节日。真是每一天都是营销节点。实现了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的全面转型。
眼看“双十一”高楼起,也眼看“双十一”高楼塌。疫情过后,大家对于购物、花钱也谨慎起来。我现在几乎不参与双十一的抢购了,只是偶尔给猫咪囤囤猫粮和猫砂。
不过我发现只要我多去直播间逛逛,就还是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今年双十一,为了守好自己的钱包,我将遵循以下“不买指南”:
第一,提前草拟购物清单,不在清单里的东西,不买。
主播各个都有一双巧嘴,很容易让你产生“我喜欢、我需要”的错觉。提前草拟购物清单,可以减少冲动购物。
第二,已经有的东西,不买。
你只有一张嘴,不需要五六七八支口红。你只有两只手,不需要一天换一个包。你只有一个屁股,不需要一下子屯那么多纸巾。房租多贵啊,拿来装纸巾划算吗?你以为纸巾不会过期吗?
第三,只是贪图便宜的,不买。
日本收纳达人近藤麻理惠,提倡“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她认为人应该与心动的物品生活在一起。如果你购买这件物品仅仅是因为它便宜,你对它并没有那么心动,那这件物品就不值得被带回家,这件物品在你的家中也不会开心的。便宜并不是省钱,不买才立省百分百。
第四,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抢购、筛选的物品,不买。
算一下你的时薪是多少,你花了多少钱在花钱?
第五、功能可替代的东西,不买。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比如,我一直想要有一个泡茶壶,可是我已经有一个烧水壶和一个养生壶了,我真的有必要再买一个专门用来泡茶的壶吗?
第六、打理起来麻烦的东西,不买。
物品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保护的。适当的保养确实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但如果保养物品本身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我想你使用这一物品的频率一定不会太高。
第七、买了不知道放在哪里的东西,不买。
物品越多,你生活的空间就会越狭窄。如果一件物品你很喜欢,但是你的家已经放不下了,那么你要么选择放弃它,要么选择一进一出。
第八,暂时用不上的东西,不买。
这件衣服很漂亮,我瘦了穿一定很好看。问题是,我一定会瘦吗?这件羽绒服好厚实,去北方看雪穿一定很暖和。问题是,你一定有假期去看雪吗?等机票订了再买不行吗?反正现在物流速度这么快。
还有哪些今年双十一你不会购买的东西,欢迎留言补充。也期待你和我分享你的购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