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试着在回忆,自己看过的第一部小说是什么。
然而想不起来。
但清晰地记得,中考前放的那三天复习假,被我用来看完了四卷本的《红楼梦》。到现在为止,只要我回忆这件事,就会有清晰的画面在眼前浮起:最后一天假期的那个黄昏,我望着窗外即将黑暗的天空,惶惶地跟哥哥说“我这三天完全没有复习,明天怎么考试?!”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会在未来数次地重看《红楼梦》。
可能因为第一次看的时候太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完全被情节吸引,但又无法一边看细节一边品味,而且人生的阅历以及历史的知识都非常有限,所以,并没有觉得这本小说好到不得了,也对这两位明显的主角,“小心眼”的黛玉和“混女人堆”的宝玉,完全没有认同感。
直到看了更多的小说,才体会到,当年跟这部经典的相遇,就是对完美作品的“一见钟情”。数次的重读,是被作者的文笔,人物性格的塑造,掩藏的历史线索等等驱使的“欲罢不能”。
自此,我认定,情节跌宕起伏固然是好的文学作品的必备特点,然而文字的优美和尽量减轻时代烙印,是我判断的底线。也因此,写满了品牌名称的亦舒作品在我心里,跟卫慧的《上海宝贝》是同一个级别的。可以用来佐餐,但,绝不会多花看第二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