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开完创文会议已经晚上六点多了。回到公司,食堂里已经开始拖地了。收拾停当,想起刚才路过的“同官印象”有热汤饸饹,不妨去吃一回。
“同官印象”就在公司斜对面。铜川古称“同官”,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同官县,留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墨宝,被置于县署墙壁之上。每天早晚路过,都能看到这副石刻诗句。
在铜川,饸饹的做法约有15种之多,而“同官印象”的饸饹面却自成一体。热汤单碗的有羊肉饸饹,番茄饸饹,麻辣饸饹,酸汤饸饹等。凉拌的有麻酱的,麻辣的好几种。还有特色的一种,是由过桥米线演变而来:一个大瓷碗内盛着由凤爪、猪骨、鸡架、肉皮等20余种佐料,用两天时间吊出来的秘制高汤,浓白的汤色香气扑鼻,配上香菜、葱花、火腿、榨菜、木耳、鸡蛋、秘制花生末、秘制豆干丝8种提味佐料。将提味佐料一一倒入高汤内,加上刚出锅的热饸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饸饹面呈现在食客面前。如果食客觉得这碗饸饹面还不够“劲道”,您还可以在饸饹面中加入特制的软饼,那真叫一个口感软和又劲道,荞麦饸饹,滑细如粉,入口软和,菱形软饼弹滑爽口有嚼头,荞麦特有的香味,配以提味佐料,在高汤的催化下,各味食材都发挥到了极致,真可谓香味四溢。
进门来,热气笼罩,食客纷纭,厨房和散客都在一楼,黄铜色古朴厚实的桌凳也非常协调。服务员热情地招呼入座,拿来菜单,直接翻到最后的主食,饸饹系列呈现眼前。好吃的慢慢品尝,晚饭少吃,就点了一碗酸汤饸饹,六元钱,饭上得极快,还配了一杯热茶。麻青色的细饸饹,白嫩的豆腐片,配着葱段香菜和陈醋辣椒油,十分酸爽,简单而丰富,味美而实惠。
百里之外的渭南,属于关中平原,家乡的饸饹也是相当的不错。有“南七”饸饹,有“蓝田”饸饹(蓝田以前也属于渭南)。经常下乡,路过蔺店,路边的饸饹店都是纯粹的荞面现压的饸饹。老板按动开关。鼓风机轰鸣,炉膛得火苗舔着锅底,他非常麻利地拿出一团饧好的面团,塞到饸饹床子的空里,抬起屁股半坐在椽头,面团被挤成细条一直深入到锅里。老板用手在饸饹床下一抹,一束饸饹落进已经沸腾的大祸里,翻滾两个起落,用竹爪篱捞出来浸入凉水桶里,然后捞出来,放醋蒜水,芥末,红油辣椒,蒜苗或韭菜末,凉拌饸饹就着刚出炉的“牛舌头”烤饼,那真是绝配。
我的老家在渭南的大荔县,是洛河渭河入黄河的三河交汇之地。最早接触饸饹是那缺衣少食的“低标准”时期,那时候我还小,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家里放的硬如钢丝的玉米面饸饹,有时也有那种粗粗的红褐色红薯面饸饹。妈说过一个笑话,生产队学习毛主席语录,领教的在上面念,“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下面有不识字的调皮群众跟着说“今年明年,红薯饸饹”,上面念“下定决心 排除万难”,下面跟着说“下定决心 一气吃完”。可见不太好吃,或许是吃得太多这种粗粮。不过这几年吃玉米面“钢丝面饸饹”,配上各种臊子,觉得味道好极了,是粗粮的鲜见,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是吃出了乡愁?
我上学时候,暑假,经常提着白面去县城老南门口饸饹店,加工饸饹或者换荞面饸饹,那一家加工饸络的老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都是做饸饹的一把好手,和面、压饸饹、水浸,控水、拌油,一气呵成,制作的场景,至今都历历在目,印象深刻。那时候生活富裕了,只吃麦面和荞面,夏天,一碗酸辣凉饸饹就是人见人爱的开胃美食。冬天,炒饸饹是农村集会的必备美食,荞面饸饹是现成做好的,只需蒜苗段,菜油平底锅,喜欢的吃家子还要加点猪油或者红苕炒粉,配着块烧饼或者肉夹馍,卖吃的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吃饭的的轩畅淋漓,无比惬意,这才算完完整整地逛了一回集市。
我工作过的韩城,是渭南市最北边一个城市,是司马迁的故里。那里除了钢丝面饸饹,还有红汤羊肉饸饹。一个小小的摊点,一份细细的荞面饸饹,一锅红彤彤的辣羊肉汤,一口吃罢留香的美味。但是,有很多外地人吃不惯,就像吃不惯韩城的羊肉胡卜、小疙瘩馄饨和不放盐就干馍的羊肉泡一样。
进入新世纪,饸饹也触“网”,网上疯传的郑卫东方言小品,南方人遇到北方人,不知饸饹为何物,不知“饸饹床子”为何物,诙谐幽默,非常搞笑。也有北京的领导,听说咱们这里的饸饹好吃,要在参观点定点品尝,当地的领导就在那里试吃了一周饸络,才试出了“合适”的“口味”,“对口”支援的“上级”非常满意,这也算是“饸饹公关”吧。
北方的饸饹,传承着技艺,充满着记忆,演绎着传奇,正在舌尖上,陶醉着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