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后现代教育
父亲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从我懂事起到现在,有几个故事,是一直循环播放的。比如他当年没能当成小兵的故事。比如因为参加乒乓球比赛而没有学会英语的故事。比如他因为想要去读高中而得罪了村支书的故事。
在跟父亲的沟通里,大多是父亲一杯花生米一杯老酒地侃侃而谈,而我就坐在一边倾听。在这些故事里,我渐渐懂得了一些道理,于是就这样长大了。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跟我讲过大道理,只有这一遍一遍重复的故事,而我也乐此不疲地倾听。
现在回想起来,故事的讲述,是父亲对我的后现代教育里,贯穿始终的方式。
我所学习的叙事实践,遵循的是后现代的思维。故事作为一种隐喻,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诠释着讲述者的人生经历,给经验赋予意义,带来转变。这个道理类似于跟孩子们讲绘本。绘本通过图画来讲述故事,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对这个世界产生认知,在故事中学习去体验这个世界。故事,承载着某种对世界的理解,呈现在孩子面前。
父亲没有跟我一起阅读过绘本或者是什么书籍,他用的是他的口头语言。
在父亲的语言里,从来没有半句脏话。也从来没有随意批评别人的话语。正如两个孩子所言,外公总是笑嘻嘻的,没有任何的抱怨和责备。在独自照顾母亲的九年里,我亦从来没有听父亲叫苦叫累过一个字。
我以为这是父亲的豁然和隐忍,而现在看来,是在父亲的心目中,他并不觉得这是需要去怨声载道的事情。他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安排,他仿佛已经跟这个世界有过很坦诚的沟通,因而也接受了一切的际遇,安心地活着。
我从来没有试图从父亲的语言去理解他。而是学了叙事以后,我才发现,父亲永远淡然、平稳、得体的语言,是他能与这个世界平和相处的外在的表现。
在我为过去感到遗憾的时候,父亲总是跟我说,不要怀念过去,也不要觉得有遗憾,未来的路还很长;在我因为生活的苦闷而抱怨的时候,父亲会跟我说,要学会忍耐。当一个人开始懂得去忍耐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也就成长了。
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很多书的人,但他却拥有很多的智慧。这些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言语中。不愠不火、温和、充满自省。
父亲在每讲完一个故事最后,都会加入他的反思。他一直记得小学老师给他的评语,要戒骄戒躁。因此也时常来提醒我。在遭到村支书常年的“封杀”后,也是默然地接受了结局,然后告诫我,记得不能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即使他当年只是为了想要去上高中而已。在他的故事和反思里,我看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曲折和坚韧。他让我看到社会的残酷,也看到个人的选择。
曾是文艺骨干和村里青年干部的他,最后从事了不起眼的早点生意。我记得小时候问父亲,做的是什么工作?父亲就会说,我做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我那时候听了就特别自豪,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如今回味起父亲的话语,正如后现代的观点里所说,语言从来不能反映现实,语言只能反映人们对事实的主观理解。因此,这世界上没有客观的现实,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对事实的解读。
我很敬佩父亲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多坚强乐观、豁达智慧的解读。让我从小就从父亲那里,看到了一个美好、平和的世界。
父亲总是跟我说,职业不分贵贱。也教导我要尊重每一个人。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级里的同学们开始有自己的小群体。一拨是成绩好的,一拨是成绩差的。而我既有优秀生的朋友,也有差生的朋友,算是一个另类。生日时请同学们到家里来吃饭。半桌是“好学生”,半桌是“问题少年”。父母亲从来不限制我的择友,对待同学们都一视同仁。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心中的平等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在班会上,我会主动邀请那些“差生”,请他们走上讲台唱歌。我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看到,他们除了成绩之外,具有才华的一面。
在学习叙事的时候,我们致力于解构社会的单一标准,鼓励尊重、平等和多元的文化。我才意识到,我们一路走来的高考、科学的体系、成功的标准,都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隔膜。人们都在一条独木桥上拥挤不堪、焦虑万分。叙事则是为了多建些桥梁,让大家能够从不同的路径,抵达终点。而这个道理,在三十年前的乡村,父亲就已经灌输给了我。
在我有了子女后,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些事情,就是我小时候能言善辩,总是顶嘴。父亲说,有一次我顶嘴,把他气得差点想打我。但是他随即又会说,会顶嘴的孩子聪明。说明她有独立的思考。因此也常劝我,不要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听话”了就失去了灵气。而我因此常常思考的是,这说明我跟父亲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
我一路成长的岁月里,也确实是如此。关于我人生的大小决定,几乎都是我自己拍板的。多年以后,父亲也有些懊悔说,因为做父母的无知,而没有给予我很多的经验分享和指引,以至于在学业的选择上走了不少的弯路。但我知道,作为父母,他们已经尽力。没有人是全能的。
父母亲永远与我保持着平等的沟通,让我在年幼时就形成了独立和自由的人格。父亲的自省和反思,也以身作则地影响我,每当身处逆境的时候,都能够再次站起来。
如今在学了叙事之后,才发现,父亲所给我的教育,正正就是后现代思维里强调的一切:平等、尊重、多元、反思。
父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生活理念,是对人生的所有不确定性的理解,和对未知的世界最开放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