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 Vivian-静然

2019-02-21  22:02

331 0 1519

我们无法说我们“知道”

星期三和一个科班出生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一个探讨。
没想到,上来就差点争论起来。原因是在她表述她的一个观点的时候,我问了一个“为什么”。她就立马说,我们这个是讨论,不是争辩哦。我当下意识到,她把我的“为什么”当成了质问。其实我是想进一步知道她的想法。
类似的情况,刚好星期一也发生了一次。那天早上,我本已安排好了早餐,给孩子们吃米饭,因为我发现有段时间给他们做丰富的早餐的时候,尤其是早上吃米饭的话,孩子们就很容易长肉。但是后来孩子爸爸接管的时候,就把饭改成了三明治。两片面包,里面加一片芝士。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我在跟他交代的时候,他回答我说好的。结果我弄孩子们起床后一看,他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我提醒自己先不要判断他的动机,问一下他是怎么想的。然而,“为什么”三个字一开口,他就说,“不好意思,那就给妹妹吃饭吧。”我并不想听他说抱歉之类的话,我只想跟他沟通。然而他说,他一听到我问“为什么”,就感觉我要质问他,然后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吧,赶紧道歉,息事宁人。
这两个例子让我反思,当我想进一步了解别人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这么去理解。“为什么”这个词,在不同的人眼里,都带着“质问”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
在叙事咨询中,“为什么”是我经常会问的一句话。但却没有被理解为是“质问”,让其他人因此竖起盾牌,而是打开了更多的故事线,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这里的区别在哪里?
在咨询中,我会跟来访者讲清楚这是一个共同探索的过程。那么在开始对话前,彼此有了这样一个“探索”的共识。回答“为什么”的时候,是一种合作。在对话之初,建立合作关系,非常重要。这在叙事的课堂里也多次强调和提及。而我跟那位咨询师的对话,起初她说是请我分享做亲子沟通工作坊的经验,但对话开始后,内容走到了对叙事理念的讨论上,且她说的多,我说的少,形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没有确定下来,也影响了我们合作关系的建立。不是对谈,而成了一种采访。
接下来的聊天,就停留在了对叙事理念的不同看法上。而在对话中,她加入的“因为我身陷叙事的框架,而没有跳出来去理解现代心理学”的判断,让我们彼此之间失去了连结。我们不再是互相深入地倾听和理解,而是各自表达着观点。
这就像我的先生,一听到我问“为什么”的时候,加入的“这是在质问”的判断一样。判断,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正的意图,让我们沟通的链条断裂,失去了了解对方的好奇心。
判断,是站在了一个“知道”的立场。那位咨询师认为她知道我所处的状况,知道我对理论的认识水平。我的先生认为他知道我问“为什么”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因为他做错了。因为他们的“知道”,所以他们不需要再跟我确认或者询问,直接就沿着他们“知道”的方向去采取了下一步行动。
在叙事咨询的对话里,我们强调不去判断,是站在了“不知道”的立场。就像我在上一篇里所说,人的自我是流动的,人的意识是流动的,我们对他人、对世界的了解,都是盲人摸象。我们无法说我们能完全了解一个人,我们无法说我们“知道”。即使是最亲密的爱人、家人,以及最亲密的自己,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如果要去了解他们,那就要让自处于一个“不知道”的立场,这样才能展现出最宽广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个平台,向你尽情地诉说。
那位咨询师在聊完以后说,今天的探讨很开心!而我却有一种憋闷,因为我想说的话,都没有能够说出来。
我的先生知道我在学习叙事,现在也时常跟我讨论这些概念,说也想学习。但临到沟通的时候,他依然会回到过往的模式里,站在“知道”的立场上,去回应一个他所理解的“我”。我能理解,即使是我自己,也是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能回到“不知道”的立场。
因为,日常的沟通模式里,带着判断地倾听是我们不自觉但习以为常的方式。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