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萌萌和她的玩伴两个孩子说:“谁要是再生气就变成我们的英语黑老师……”。她们很单纯认为黑老师很丑,而从大人的角度来分析这就是歧视了,种族的歧视,当时我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件事情讲给一个朋友,他说:“你一定要制止孩子这种行为,应该给她讲这是一种不对的做法”。而电影《绿皮书》就是反映了这个问题。
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唐.雪利是一位有名的钢琴家,他雇佣了白人托尼当司机去一个未平权的南方巡演,时间长达八周,在一路上发生的故事。
《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就叫 《绿皮书》,又似乎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
剧中主角唐.雪利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性格孤独内向。而托尼完全是一个粗俗且随性的人,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完全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剧中有一幕说明了这一点,在车上吃炸鸡的时候托尼很任性随意的吃,而唐.雪利拘泥形象,放不开自我,在托尼的一再鼓励下,他终于放开了自己。
然而唐.雪利是黑人,尽管他有着超常人的艺术天赋,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一路上还是被歧视,和白人完全不一样的待遇。在他们最后一场的演出中,一个看上去高档而又盛大的宴会却让唐·雪利在一个简陋的小库房换衣服。他默默接受了,换好表演服去大厅吃饭时却被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拦截,拒绝的理由是黑人没有资格和白人一起共度晚餐。
看到这里时很多人都会愤愤不平,毕竟唐·雪利才是宴会的主角啊!受人尊重,万人瞩目的艺术家,为何要这样被另类。唐·雪利做出了反抗,最后放弃了这场演出,逃离了那群自视清高的白人,去了一个很小的酒吧为自己同胞免费演奏,台下一片欢呼,他脸上露出了笑容,感受到一种被真诚平等相待的快乐,感觉此刻的自己不再孤独。
其实,我更欣赏托尼的个性,他是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的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朋友,都是那个勇于站出来的英雄形象。历史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人性也如此,现在社会也存在很多歧视的现象,比如我前面所言一个五岁的孩子都觉得黑老师是丑的,虽然童言无忌,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发现他人的美,更需要的是一颗美的心去发现。再比如我们国家一直说男女平等,但真正意义上还是没有做到,有的行业写着只限“女性”或“男性”,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歧视。
剧中的两个人物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彼此,唐.雪利被人歧视、侮辱时托尼总是奋不顾身的营救,而唐.雪利也会教托尼怎么为爱人深情的写一封信。渐渐地他们的友情超过了雇主关系,实质上也是这些信升华了他们之间的友情,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这样的铺垫。
电影的最后托尼和唐.雪利在车上开始激烈地争吵,唐.雪利下车在雨中诉说着往事与不平,托尼理解了他,两人终于打开了心结。
故事的剧情看起来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的大起大落的悬念,只是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但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在圣诞的风雪夜,托尼终于累倒了差点回不了家,而唐.雪利主动承当司机的职责,安全的把托尼送回了家。
今年是奥斯卡小年,从提名的影片里却是没有太多让人惊喜的作品,最佳电影颁给《绿皮书》实至名归,因为它更具现实意义。决定我们成为某一类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们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