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叔,好像就应该有大叔。
只是,我没有大叔,只有二叔。父亲只有这么一个兄弟,二叔只有我父亲一个哥哥。
二叔只比父亲小两岁。爷爷四十四岁时
才有了父亲,算是老来得子。而爷爷四十六岁时,再次喜得麒麟儿,便是二叔。
家乡话称呼叔叔叫“耶耶”,经我多方考证,这原来是回语的称呼。小的时候,家族住在回民聚居区,大概称呼也就受了影响,一直叫他“耶耶”。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二叔”。
二叔有三个姐姐,最小的姐姐也比她大了十四岁。他出生时,大姐的儿子也已经一岁多,十六岁念了师范的二姐已经工作了,十四岁的三姐也已经可以承担绝大部份家务活,还可以帮照顾两个弟弟。
我小的时候,常听说父亲被爷爷奶奶带得如何娇气,却从未听说二叔被娇养。父亲至七八岁,还依然身体羸弱,每天早上爷爷要早起生火,屋子暖和了,奶奶才用爷爷的军大衣裹了父亲,抱到客厅。而二叔,从小有慢性支气管炎,嗓子常年呼噜呼噜地,人称“齁羊二”,但一直没听说他得到特别的待遇。父亲从不下地干活,二叔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地里刨食,平时打猪草、喂猪,帮姐姐做家务,农忙时帮背肥料收庄稼。后来,父亲因在学校淘气,被老师鞭打,便再也不肯进学校,小学未上完便辍学了。而二叔,读到了初中毕业,正好遇到上山下乡,便也回家务农了。
那时的父亲,还是好吃懒做,每天约着一群半大小子,无所事事,东游西荡,令长辈们头疼不已。而十二岁的二叔,开始参加生产队挣公分,在砖厂拓土基背砖,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父亲招工去了铁路,嫌辛苦,又逃回了家,继续他游乐的生活。
二叔爱读书,即使回家务农了,也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由于生源增加,原本只有一名老师的大队小学需要再招老师,于是
二叔这个远近闻名的“读书人”就被招到小学去当民办教师去了,这一干又是六年。
就是他当民办教师那一年,父亲娶了母亲。父亲一向好吃懒做,当然父亲也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农家男儿,实在是被宠溺得有些过度,估计没多少女孩愿意嫁给他。但母亲是不一样的女孩。奶奶是外公的姐姐,外公是父亲的舅舅,奶奶是母亲的姑姑。外婆去世得早,外公独自带着八个儿女生活。奶奶喜欢聪慧能干的母亲,也希望亲上加亲后,过了她,两个家族还能继续互相支撑,所以不顾近亲结婚的风险,娶了母亲进门。
父亲娶了妻,爷爷奶奶才想到需要让父亲独立担当。于是,很快分了家。分了家的父亲依然是家里的甩手掌柜,母亲忙完地里忙家里,过得很是辛苦。于是,心疼表姐的二叔,工作之余,就变成了我家的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