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接触网文,总是羡慕别个出口成章,洋洋洒洒的文字,幻想啥时候自己也写一个,但后来发现我不是那种人。
后来就开始研究 假如我想写部小说,自己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就像做饭一样,如果我想做盘辣子鸡丁,应该准备那些食材和烹饪技能。
我就一样样的分析,第一点我觉得至少要有一些自己的小脾气,不然哪里来的立场来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千篇一律的文字看不出特点肯定没办法写出王文章的。今天这个不是主题暂略去不谈。
第二我觉得一点要多看点书,随便什么书,只要是铅字印刷的应该都有看到的价值。加之那几年书卖的便宜就分批次的买了好多书。但读了几本以后发现想把买的书读完还真的是件困难的事。
即便这样还是每每忍不住买。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我感觉我买书的热情远大于看。
我不喜欢看那些别人表达观点的书。我买的主要就是教科类的和大部分的小说。教科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写作指导书,感觉我对方法论的热衷多于了对练的热情,估计有往纸上谈兵发展的趋势。
人大出版社的那套创意写作书系丛书无疑是精品,但最近两年的书都成了硬壳的精装变得没一开始的成为作家那种平装来的实惠。后来还有别的出版社出的有一些编剧系列感觉都有些大同小异,不过抱着宁错误放的态度我还是看了,什么人物类型,对话,模式,三幕剧等等多少都有些启发,为后来看电影时在儿子面前品评一番剧情提供了些资本。最近还买了一些塑封还没拆,主要是怕拆了落灰。
还有一本写作课的书,对于我这种读书少的人来说可谓是取得捷径的秘籍。两册书带我分析三十集中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且对应的解析了三十多本书,受益匪浅,现在偶尔还拿出来回顾一下。
小说主要是悬疑类的为主,被那些作者吹捧的爱伦坡是最钟意的一本。他的小说比较短,大多都是主观视角,看后有时候回想一下感觉有点寒意袭人心腹,不建议看多了,不然心态会不太正常。
因为自己文学素养确实低下,所以一般都是跟风买,莫言火的时候也买了几本,看了本生死疲劳,虽然表现了中国建国五十年的各项大小事件,但还是感觉过于魔幻,而且对姓的描写太集中于牲畜之间过于直白,让我很不能适应。
听了刘心武,就买了八十回版的石头记,虽然脂砚斋的标注增加了一些乐趣,但还是沉不下心去品,所以也就成了是家里遮灰的摆设。
自从开始买书,看的部分没有买的十之二三,虽比之前还是多了不少,不过还是差的太远。看来我这都想自己写部小说的想法还要再等等,可能等我老了 空余时间多了的时候也许就试试看。
那些书以后应该还会继续买,等老了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