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在看张爱玲的《小团圆》。寻看许久的小说了,读起来不忍放下,因为以前看过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对她海派的文风特别喜欢。现在再看她的文字,似乎才理解她文字中“悲凉”底色的来源。
父母婚姻不幸福,前卫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出国留洋,一去几年不返家。父亲是遗少做派,贪图享受,也并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张爱玲与母亲既是母女,心理上却又像隔了万重洋。她拿到的八百奖学金,母亲当天夜里就打牌输掉。母亲留洋回来过马路,还犹豫了一下才牵起女儿的手,即便那样,在爱玲心里,竟是千万种暖流在心里。
没有责任心的父母,缺爱的女儿,加上遇人不淑的爱情,张爱玲的心里只剩“悲凉”了罢!
假若那个时代有朋友圈,张爱玲的微信里,会添加谁呢?
二
我的一个同事月,朋友圈里经常与母亲互动,像是母女,更像是朋友。在我的朋友圈里,极少与母亲互动,我对月说,“真羡慕你,竟然跟自己的母亲成为朋友”。
我母亲经常向我抱怨,“你一直就对我不亲,有时打电话都不喊一声妈”!我竟无言以对。想起来,我对母亲只有女儿的依赖,听她的话,当个乖乖的孩子,但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有阻隔的,像山间小溪,有时候被石头、树脂阻断的。
我母亲对我不可能是不爱的,相反是溺爱的,求学时,她包做一切,“你只要用心读书就行了!”于是,凡事不让我做,只去专心致志地学习。母亲的管教应该是严厉的,强势的,我变得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所有能表达的都被那层爱渐渐压制了。我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安静学习的女孩。
长大后,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知:我为什么跟母亲不亲近?以至到后来,母亲对我的劝解,我经常不以为然,因为内心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说,为父母者,最成功的教育应当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行灌输给孩子。可意识到这点,往往错误已经犯下。
三
母亲年轻时是乡村教师,父亲则经常出差外地。于是我就被寄养在姥姥家,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交给姥姥了,但是学校离姥姥家并不远,所以放学后,我母亲也可以抱我回家,总之,是经常姥姥带的,喝点米糊,没有牛奶。然而就是那种半寄养,却也造成了一个婴儿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分开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从而养成今后的焦虑型人格。
没错,长大后的我经常会感到焦虑,无论是考试,还是人际交往,焦虑感如影随形,很难放松......
但是婴儿被寄养也不是稀罕事,即便是现代,大城市,很多职场女性也是把孩子留给老人,有的竟也送到老家,几个月才见一面。更有众多的留守儿童,跟随老人一起生活,双亲则是在异地打工,有的相隔甚远,一年见两三次。细想起来也是残忍啊——对于孩童来说,他最亲近的两个人常年月不在身边,所谓的父母之爱,如何给予,如何领受?遇到委屈的事跟随诉说,快乐的事与谁分享?
长时期的爱的缺口,应该会形成越来越大的一个黑洞吧!心理上出现的不适应,多少年后才爆发出来,造成种种“不幸福感”,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等。可是,谁又顾得上呢?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方,孩子教育,按他们话讲“有吃有喝算不错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不是天方夜谭吗?
四
现在的我,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定居了,可焦虑感强的我,很难有家的感觉。春节时,北方天寒地冻,然而一回到我姥姥家,便温暖如春,仿佛回到心底最深处的家。
我的姥姥已经八十几,在乡间是很老的人了,她的视力、听力都下降了,往往要分辨一下,听我大声说我是谁,她适才露出笑脸,知道了是我。还会讲我小时候的事情,无非就是跟表兄妹在一起,是最懂事的,对谁都谦让着。于是我也陪着一起回忆,讲讲谈谈各亲戚的事情,小花狗在屋子里卧下来,仿佛听故事一样。
见到姥姥的感觉,却像是见到母亲的感觉,于我就是这样的混乱感。也许是小时候,姥姥搂着我睡觉,在下大雨的夜里,听窗外的枣树扑簌簌地,雨打窗棂,第二天一看,地上落满了青枣......上大学有次回去留宿在姥姥家,乡下很早就熄灯了,我也只好睡下,窗外的枣树还在呢,月色中树影婆娑,随风晃动,我多少心安啊!我的姥姥呢,在厨房跟一个教友在唱主歌,和声细语,唱完了歌再做祷告,仔细一听,竟是对各家亲戚的祈福,祝愿每个孩子......这是怎样清净的心啊!
五
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你内心深处,让你有家一样感觉的人,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