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百合

2019-08-01  22:56

383 2 2307

T15 | 心灵的渡口,渡人渡已

小时候最神往的职业,是当一名书店的售货员。与文学的缘起,便从那些印着铅字、散着墨香的书籍,和有着海洋般繁多书籍的书店开始。

那时我家住在县城东关街胡同的大院里,胡同的东头是东关小学,西边胡同口沿街就是新华书店。记忆中就是妈妈曾带我进过书店,买过一本《新华字典》。然后我们就举家搬到矿区了,那时,我7岁,二年级,也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之一。

新家与县城的家区别和变化很大,但变化不大的,是学校和书店。这回转了个个儿,新家的西边是学校,东边小坡的一带楼群的一楼,是一片书店。矿上的书店并不是每天都开门,而且我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在书店逗留,所以印象中的书店越发高冷而神秘,却又有令人抵挡不住的吸引力。每当到了“过了星期五,还受半天苦”的周六,去书店与书相见,是让我最快乐的时光。拾级而上,攀上高高阶梯后的书店,与门前一排白杨树干上的大眼睛们一一打过招呼,踏进枣红色双扇门的书店门槛,我似乎成了一滴水滴,浮游在一片书的海洋中。

没有缘由的就是喜欢去书店,站在被书香包围的柜台前,阳光穿过南窗射进来,像在我的头顶燃起了一盏灯。我也喜欢从家到学校的一小段路程,那时家属区楼前每家都有一小片地,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是不同的风景,就像一幅幅总在更换的画卷。穿行在那些风光变幻的画卷中,静静地冥想也是一件无比舒适开心的事儿。

我也喜欢在作业本的反面乱涂乱画,还喜欢到处翻书来看。回想起来,最开始看书是从小人书、神话传说开始的吧。小人书都是回老家翻找到的表哥或小姨的书,不是没有开始,就是没有结尾。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像推开了一扇神奇梦幻世界的门,第一次看到破碎不全的《红楼梦》,却看见了一个完整的大观园,看到了大观园中的姹紫嫣红、衣食住行、诗词歌赋和世事红尘,才发现,生活可以有千百种模样。

爸爸有一本借书证,他最开始借一些比如《封神演义》、《一千零一夜》《镜花缘》等书回来。旧旧的褚色封面,淡黄的纸页,里面的插图线条迷离,是铜版画吧?喜欢极了。翻开书就有一股油墨的香味扑来,我常爱把脸凑上去,有时能沾上一鼻子黑,却依然乐此不彼。爸爸看书很随意,工作忙起来有时好几天不看,有时又不知随手扔到什么地方去了。所以放了学就到处翻书,成了让我沉迷的课外活动。每次无论父亲把书藏在哪里,都能被我循着墨香找到,便傻乎乎地偷偷乐上半天。

一直记得爸爸第一次带我去图书馆和我借到的第一本书。那是一本大开本的图画故事书,名字叫《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光过去了数十年,但那本书蔚蓝色的封面和色彩明亮、线条优美的插图,总是历历在目,就像在心里扎下了根。书里讲的是一滴小水珠如何历尽风霜雪雨、溪河江湖扑向大海妈妈怀抱的故事。从那个故事里,我知道了小水珠可以变成水汽,然后变成云,变成雨,还可以变成霜、雪、冰雹,还知道小溪那么小的水,可以汇成河、湖、江到大海。大自然,离我很远很远,却又很近很近。

初中时同学们流行看小说,女同学看琼瑶、张爱玲,男同学看金庸、古龙。有些书奇缺到要手抄传阅,总之有段时间读书之风很盛,我们传看手抄本、传看故事会、传看三毛、传看汪国真、传看星星诗刊……是书,让我慢慢地开始与人交往,与人分享喜悦与忧伤。

后来,学校里来了一位师专毕业的男生当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有一个女孩的名字,叫“倩”。他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起来,让我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他喜欢文学、喜欢外国名著,也喜欢诗词创作,他曾拿出他发表的几篇文章让我们传看,他宿舍里还存了许多的书籍。新老师很和气,乐意让我们去他那里借书看。那段时间,夏老师的小屋成了我们另一个书店。也就在那段时间,我读到了大量的外国名著和一些获奖的文学作品。虽然那些长长又拗口的人名很让人出戏,但跟着那些精彩的对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神奇地穿行在异国的街市,窥见世界辽远、人间万象。

记得十五岁的生日时,同学友开送给我一本席慕容的诗集做礼物。那是我收到的最爱不释手的礼物,我一口气看完全本诗集,并在那些诗句中深深迷醉了许多年。多年后,我去台湾旅行,刻意去沿着海岸线寻找,在那将暮未暮的黄昏里寻找诗中的木麻黄,寻找心中不肯醒来的梦中之境。后来,有几位师长和文友看过我的文字后,总会说起,字里行间仿佛有席慕容的味道。

好书如海,浩瀚无边。对书的热爱和喜欢逛书店,成了一种习惯。新华书城、鸿儒书城、各类书屋、书店和图书馆、网上书店都是我流连忘返的去处。出门旅游,只要有时间,也要跑到当地的邮局和书店去看看。尤其在台湾、香港、澳门,逛旧书店是百转不厌的景点。抱着那些竖版繁体字的书卷,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有种故友重逢的亲切。那些书中的意味啊,恰如一枚几千斤重的橄榄,穷此一生也回味不完。我知道,我就像那滴小水滴,无论多久,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回到书的海洋中去,那是我与书结下的情缘。

一直对印在书上的铅字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从不敢奢望有一天能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爸爸不高兴我偏爱语文,家长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有人说,文人们总是酸叽叽的,讨人嫌。但我还是喜欢语文,喜欢作文。有时候写一篇作文能用完整本作文本,竟至忘了时间已过子夜。我仿佛一只小蜗牛,喜欢钻到书里去藏起来,而书是我最沉默而安全的壳。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的许多文字变成了铅字,得以印在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上,还因此而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数不清的文学良师益友,并且结集出版了散文集《心灵的渡口》。散文集的书名是恩师张铁民先生给取的,也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今天,是先生仙去一周年的纪念日。见字如面,思念蜂拥。念起恩师当初深意——心灵的渡口,渡人,渡已,以心灯一盏。遥遥感念。


上一篇

文字是心灵的光亮,谢谢你在


关于日课

举报

  • 苍雪无语   2019-08-02 07:33:05

    书,渡己渡人渡苍天。一辈子,有书读,永不觉生命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