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听杨照讲《史记》。杨照多次讲到司马迁的“同情”。这个“同情”的意思我想更偏重于“共情”“同理心”或“换位思考”,而不等同于“可怜”“怜悯”,当然也包含“怜悯”,我想起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摘录一些杨照的原话在这里,不能复制粘贴,一个个字打进来的,也算是苦劳。
杨照:什么是同情心?《孟子》里,有重要的一句话,“人之异于禽兽几希”,“几希”不多,但非常地关键,那就是人跟禽兽的差别在于,人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以及恻隐之心。我们作为一个人,应当珍惜这种特殊的只属于人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别人怎么告诉,就可以大概理解他在感受什么我们可以假设离开了自己的本位,来作为别人生活。
所以我提议大家珍惜能够同情别人的能力。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最大的特色,也就在于他的同情心。如果没有这种同情心的话,《史记》不会这么精彩。他在写张良的时候,他可以去理解,一个战国的公子落难后,会抱持什么心情,他会如何去帮助刘邦;在写项羽时,他能体会项羽作为名将之后心中的意气昂扬和傲慢;甚至当他在写《酷吏列传》的时候,面对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敌人,他都能够放下自己的本位,回到张汤、赵禹的内心去,想他们在如何看待权力。
阅读《史记》,我们可以积累一种扩充我们的同情心的可能。它意味着,我们读完《史记》,我们眼中看到的、能够理解的人会越来越多。它帮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选择站在谁一边,选择跟什么阳的人保持距离……
引用太多,很抱歉。我觉得他说得太好了。不光《史记》是这样,在我看来,《红楼梦》也是这样,《悲惨世界》同样如此。
早两天把《悲惨世界》的两个电影版本都刷了一遍。冉阿让改名换姓之后所做的一切,同样出于同情。其实雨果对沙威也怀着极大的同情,而沙威在被冉阿让放走之前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可恶,他缺乏的也无非是同情。他仅仅站在他及他所代表的阶级和法律的立场,于是残暴残忍,而一旦有了同情心,沙威就无法按以往的逻辑行事。他无法面对他及他的阶级他所拥簇的法律所造成的悲惨世界。
看到一些让人窒息的图片:无处下高速,在高速公路上“流窜”了十多天的湖北户籍人;野蛮清空学生宿舍、私自动用被封存的学生私人物品、捐出30年积攒的20万银行卡只剩两位数的老人…..严防死守固然重要,能不能不“一刀切”?征用学生宿舍没有问题,能不能珍惜学生的善意?能不能收敛偷窥他们隐私的猥琐之心?能不能在老人捐出全部身家后予以长期关照?我们从小背诵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怎么办,我们必须有大局观,可是我们个人的基本权益呢?大难当头时,法律就可以随便践踏么?如果可以,那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
太多的东西值得反思。认真反思,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