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我愿意厘清一切脉络,在深洼里硬是飞出一片天空来。文字上我又甘于一笔带过,最无奈的恰巧对应最平淡的口吻。
前些日子一个学文科的弟弟在旁看书,问我怎么理解“异化”。我将书接过来,细细看了那几页,然后顺手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
......和他讲得略为明晰后我才发现我画的是流程图......
每每瞧见些大谈文字精妙的人的长篇阔论,总是下意识排斥,然本能又促使我看下去。
确实,字字珠玑。
可我总自顾自地将那些文章归为抒臆的,在被单纯的文字触动的同时,又划上冰冷的句号。
诚然,阅读是有泉眼的,你总能找到一处或几处汩汩涓流的出口。除了填鸭式的教学,只让你体会升华后的全文主旨外,但凡是独自研读过的,都应有特殊的字、词、句、画面、排版、标点符号......
为何认同如此多元的敏感点,偏偏不认同旁人的刻画呢。
借着困倦向黑夜妥协又突然想看书的此刻,我终于想通了一些。
是我变懒了。是我忙着感受而忘了记录。人生最初的记录是关于美好,后来变成痛苦的专属,生活不咸不淡时,就顺理成章搁浅。
噢,现状是
题没有做够
书又看得太少
写不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