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陈平发了两张自拍照,身后是土墙,黑头发、花白短须、笑眯眯,黑棉鞋、黑棉袄、黑脸庞、红棉裤,双手抄着幸福地晒太阳,如果不是那副黑框眼镜,打眼看,就是个憨厚的农民。
初识陈平,是我在2016年富平挂职时。第一次没能见到他,但是参观了他建在柿子之乡曹村镇马家坡的柿子博物馆,在丰陵下面柿子林的半坡,一座粉红色的两层楼,非常醒目。柿子博物馆陈列了柿子的种植历史和文化,印象深的有柿蒂纹门环、砖瓦、披肩等装饰,还有唐陵壁画上侍女捧柿图,也了解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柿子品种、种植、加工和产品。后来陪人再去,陈平亲自介绍,他虽然有点点结巴,但知识渊博讲得很幽默。他还领着大家上了博物馆的平台,远指北面的山,满口称赞他骑摩托车去山上看到的寺庙、石刻、字碑等文物。近指周围的柿子树、杏树、石榴,描绘春天的杏花满山坡、秋天的石榴、柿子满山坡,家家户户挂柿饼的盛景。他还不忘讲述这片土地的神奇,靠着山,柿林躲过了严霜奇寒天气的肃杀,靠着山,这里有着天然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他所言非虚,在此之前,我两次到马家坡拍挂柿饼,这里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有购的,名气越来越大。柿子博物馆建成后,又鼓动县上搞了柿子节,西安的旅游大巴也给引来了,当地的农民的农家乐火了,石榴、小米醋、土鸡蛋也销售一空。最大的收获是,陈平搞的“柿子红了”品牌,带动了电商云集富平,柿饼的价格一年比一年好,带动了脱贫致富。
陈平跟我基本算同龄人,见了几次聊了几回越来越熟悉。尤其他从我朋友圈发现,我跟一个爱写作和收集古玩玉器迂蓬也很熟,那是他的铁哥们。有次,在陈平那里吃饭,很有特色和年代感的陈设,尤其是他收集了很多文革中的遗物,还给我们讲述了收集的故事。饭后,我和陈平在柿子博物馆外的场院聊天,夏天的山脚下,非常凉爽,他抚摸着那只叫阿布的土狗,谈到他的在煤化企业上班的经历,谈到柿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打算。他帮助村子成立了柿子产业大富合作社,冬天我还配着世界银行的贷款审核专家去考察这个合作社,协助他争取贷款项目,合作社的土墙上满满一个墙面都挂着柿农满含丰收喜悦的笑脸,他给农民办了实事。
一年之后的柿子节,陈平当了富平永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柿子红了”品牌引来了永辉超市和山东朗源投资,总投资2亿元共同成立了这个公司,主要包括以柿子加工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千亩柿子种植示范园两个项目。投产后,柿子的加工就实现了无菌化生产,产品质量和上市时间都大大提前。有次去厂里,他还让我品尝了下一步将要生产的柿子酒,产业越做越大。
陈平又是个有感情有情怀的人。去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写了一段文字,怀念那只陪伴多年的狗—阿布。他说:“阿布和我们生活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阿布从一个头小腿长怯生生的小狗到可以四处游荡抢别家小狗的口粮最后被一群小狗野狗联合起来对他进行抵制乃至攻击的坏蛋狗,可以在炕上椅子上休息并对阻止及呵斥他的人露出牙齿以至于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只喂不熟的自私狗,他逐步的适应了我们渭北农村的生活并成为我们柿子红了的一员,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我们永远怀念他。”他又回忆道:“阿布坚信他捡的每一块砖都是属于他的,他把路上碰到的每一块砖都会用爪子刨的立起来并叼在嘴里然后找一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存放起来,有时候在附近的园子里我们会惊奇的找到很多成堆的砖,一个有学问的老者说阿布上辈子是泥水匠人。”我说:“那抓紧发个寻狗启示。”他说:“来不及了,算了。阿布应该是被别人偷走了,他天生对人没有敌意并且执着的认为他喜欢你你也肯定就必须喜欢他,他愿意靠近任何人并且把头放在人的手上或腿上,舒服的闭着眼睛享受着信任与被信任的温暖时光。” 我给他宽心说:“春天来了,也许阿布去找阿妹去了,塞翁失马地带回一只母狗也未尝可知。”从他配发的图片和文字来看,他说阿布是他的好朋友,照片中,阿布或跟他一起享用美味,或躺在他的床上,或卧在他的办公座椅上。人与狗形影不离。
陈平是个很现代的人,紧跟时代的步伐;他又是个传统念旧的人,保留着那份感情,那份执着,有人说,做大企业,少不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我想,他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