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可是,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却很严格,不许我们说脏话、玩之前要先完成作业、来了客人要问好、端茶倒水有礼貌等等条条框框。小时候,我不能理解这种严苛。后来我们姐弟三人陆续跳出农门,亲戚朋友常常追问父母教子方法,父母总是谦和地说:“我们斗大的字都不识几个,谈啥教育,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我仔细思索,才意识到我们的成长历程,凝结着父母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只是他们不能用言语表达而已。
从小父母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看电视、写字要坐得端端正正,不能趴着或者躺着。特别是有客人来或者去亲戚家的时候,一定要坐得规规矩矩,不能吵闹,在没得到主人允许前,不能随意翻用别人家的东西。在路上看到熟识的人要打招呼,叔叔伯伯大妈婶婶要喊得响亮。走路的时候要把脚抬高,脚步要轻,不能踢得扑通扑通响,下床鞋子要穿好,不能踢踏着鞋。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吃相,不能吧唧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拣,夹起的菜不能放下,不能甩汤汤水水,要用自己的碗接着。自己的碗一定要吃干净,不倒汤,不剩菜。自己用过的东西要整理好,如果没整理就出去玩,再回来肯定已经被扔掉了,不管多么重要的书籍。我曾经哭着说:“那是我的课本,每年只发一次的!”爸爸面无表情的说:“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不整理好再出去玩。”最后我找回了我的书,以后不管多么着急出去玩,都要三下五除二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习惯了其实并不难做到,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当时对于父母的严苛感到费解,一定要这样吗,其他孩子的父母怎么不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吃饭写字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每次吃饭的礼仪却像国宴一样一丝不苟,有必要吗?
事实证明,这些严格的要求和好的生活习惯的确是非常有用的,当我们一天天走出农村,走向大都市,接触各色人群、达官显贵的时候,从没有被轻视,问及生平,我说我来自最偏远的农村,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看你,一点都不像。”他们说的“不像”,除了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外,还有其他另外几层意思,是我后来逐渐意识到的。
父母培养了我们对待生活勇敢坚毅的品质。妈妈常说:“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爸爸妈妈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知道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总是寥寥无几,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大家都很害羞,勇气不够。小学的时候,爸爸回来总会问我有没有举手回答问题,我如果说有,他就会夸我:“就是嘛,怕什么,答错了也不要紧,老师才知道你还没学会,不懂装懂才是最可怕的。”我刚开始也不敢,后来尝试了几次终于敢于积极发言了。这是父母对于我们勇敢的最初教育。他们管这叫“有碰头”,就是不管成不成,先抡三斧头再说,万事开头难。
我们小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吃的是一口井里的水。去挑水的时候,有人家的桶底上沾着泥巴、菜叶子也往里伸。有人在井边上洗菜洗衣服,用过的水随手一倒,有的淌到了路边的渠里,也有一小部分和着井边的渣滓一起流进了井里。挑水的其他人都视若无睹,可是爸爸每次挑水回来都紧皱着眉头。妈妈劝慰说:“想开点吧,吃水的人多了,邻里邻居的不要说人家,伤和气。”终于有一天,爸爸说:“我们自己打口井,就在院子里!”妈妈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因为震惊,我们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因为好奇。打井动工的时候,来了一拨一拨看热闹的人,有诚心劝爸爸放弃的,有来说风凉话的,可是爸爸心意已决,谁也劝不住。在几位亲戚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一起在院子里掘出了一口十几米深的井,泉水汩汩。因为掘井有我们的汗水,所以我们一家人喝着洁净甘甜的井水,甜在心里。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只要你想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就看你是日复一日忍受喝污浊的水还是自己花力气掘一口井。
爸爸教育我们要集中效率干事情,敢于探索新事物。我们做作业的时候,爸爸总是说:“赶紧做完就收拾了,不要磨洋工。”正如上学后我在课本中读到的,李大钊对孩子说:“要玩就痛痛快快地玩,要学就踏踏实实地学。”每次碰到好奇的事或者新鲜事物,爸爸总是鼓励我们去研究,他说:“不会就不会嘛,不会才要好好学,学不好也不要紧,但是要专心,不要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在爸爸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当电脑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姐姐就学了计算机专业,得到了爸爸的支持。电脑那时在农村还很稀奇,亲戚朋友知道后笑话到:“女娃娃学个这将来咋办呀,净胡弄哩。”三五年后,计算机开始大规模使用,姐姐也顺利找到了工作,亲戚们对爸爸竖起了大拇指,说他有先见之明。爸爸自己也从没有停止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与探索,他现在用微信,用电脑上网都十分熟练,许多同龄的知识分子都自愧不如。我上班后通过闲余时间学了开车,学了游泳,朋友说:“你胆子真大!”我想了想,对于我来说,不是胆量的的问题,而是从小就习惯了对于自己不会的东西,就要学一学,试一试,活到老,学到老。我感谢小时候看到好奇的东西,爸爸总是鼓励我们摸摸看,动动看,不像其他家长总说:“放下,不要动,不要碰!”
我们犯了错误,爸爸妈妈并不会很严厉地责罚,但是如果找借口推卸责任的话,爸爸妈妈就要大发雷霆了。考试考得不好,爸爸妈妈会让我们自己分析找找原因。如果我们说是题太难或者老师没教十有八九就会挨打。但是如果说是自己太粗心失误了,或者平时没好好学,反而会得到爸爸妈妈的鼓励和鞭策,要求把没学好的地方补一补,把错题全部改过来等等。有了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自己也逐渐学会了出现失误时认真分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爸爸说:“错了不要紧,就害怕你错的糊里糊涂还怨天尤人。”小时候,犯了错误总要站在爸爸妈妈面前一二三的陈述自己错在哪里了,为什么错了。有了这种思维习惯,现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我还是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常常教育我们要懂得善良和施舍。小时候,来了讨饭的,妈妈不光给舀饭,天冷下雨的时候还会让进屋里。看讨饭的穿得破破烂烂脏兮兮的,我们很害怕,对妈妈说:“别让他进屋。”妈妈说:“人生无常,谁没个难处,都是可怜人。吃完就走了。”现在路边乞讨的人越来越多,有一次,我带一点责难的语气问爸爸:“好多都是骗子,还要不要给钱。”爸爸不假思索地说:“不管是不是骗子,你总比他过得好吧,能给点就给点。”我觉得爸爸就是一个智者。在这种言传身教下,我现在也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不管是路上的陌生人问路,还是亲戚朋友遇到困难,我总是会积极提供帮助,要不然就内心不安,于心不忍。
爸爸妈妈一直很重视读书和精神追求。小时候,逢年过节,妈妈就会打荷包蛋,变花样做吃食,让我们感受节日的气氛。有一年元宵节耍社火,弟弟还小,爸爸和妈妈商议带着我和姐姐去县城看社火了,妈妈和弟弟在家。每年元宵节县城都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一是为了安全,二是弟弟也就一两岁,看也看不懂。可是妈妈说我们走了以后,弟弟就竖起耳朵听外面的锣鼓声,听一听指一指,意思要出去。妈妈索性背了弟弟也去看社火,邻居的大妈们说:“看那干啥,挤死个人,安安静静坐这唠嗑吧!”妈妈看一看弟弟黑溜溜的大眼睛,还是背着他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到了县城,有几次差点被挤倒。长大后,弟弟说他记得那次看社火,我们都笑他胡说:“你听我们说的吧。”他认真的说:“我真记得。”也许吧,谁知道呢。爸爸妈妈在文化方面的投资是不遗余力的,小时候别人家年画贴福字,胖娃娃的时候,我们家就贴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永远记得自己想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的梦想。
爸爸妈妈教会我们的这些能力和品质,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受用一生。我也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勇敢坚毅、善良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推卸责任、让孩子读书、重视精神追求这些教育方法,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希望有一天,这些逐渐成为我们的家风,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遵循,培养出一个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