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逐渐平静下来,思维也相对清晰了,我把白天没完成的内容重新整理,表达出来,欢迎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探讨:
1、被规则偏爱仿佛天赋自由
案例-拥护规则 参加十日禅修时,规定说:这十天里不可以和人有身体上的触碰,不可以有语言交流、肢体交流、眼神交流等等。
我听到这规则太高兴了,像我的保护神一样,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对别人视而不见,不点头不微笑不打招呼不寒暄。想笑就露出微笑,不高兴就面无表情,在规则中反而自由。
案例-对规则不屑 在我理解下,规则是维护了一部分群里的利益而伤害另一部分的;规则能限制住的只有弱者和不得不遵守规则的人。当个体(群体)足够强大时,可以忽视规则甚至重新制定规则。因此当人够强大或够聪明(钻不完备规则的空子),无需关心规则。
【补充事例是何鸿燊离世。我早晨看到的非官方消息消息称他为“赌王”,晚上看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称之为”爱国企业家“】
像对待“偏心”现象一样,当自己是被偏爱的那个,会对"偏心"行为不满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2、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
去年吵得热乎的“996”,有维护它的资本家,有批驳它的劳动者,都无可厚非,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
但是对于维护996的劳动者,我以一概全地视他们作 “本不该这样做的人”。
时间精力被剥夺,自由支配被剥夺,作为被剥夺者,无论如何不该支持鼓吹。
我曾陷入困惑:关于吃狗肉和不许吃狗肉的问题,狗错了吗?吃狗肉者错了吗?动物保护者错了吗?捕狗杀狗烹狗者错了吗? 狗逃脱追捕、猎人追捕猎物、食客购买佳肴、爱心泛滥者保护热爱。 好像谁都没错,问题出在哪儿呢?
冥思苦想后我知道了,利益不同、立场不同,每个角色的行为乃理所应当。
3、参与者至关重要
CEO突然到我身边,说接下来会加强对大家的技术方面的培训,让大家一直保持竞争力。 但事实上,自去年培训以来,培训时长越来越长、培训频率越来越高,培训效果却不见提高,我想:领导又是拍脑袋,没有好的制度和实际的约束,都是空谈。
转瞬我意识到我错了。
领导给的是方向,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应当是执行者们见招拆招并努力优化效果的,问题还是出在实际的参与者身上。简单粗暴来讲应当:拒绝敷衍、从我做起。
4、和时代脱节?形式和载体日新月异,精神内核无法飞跃
同事突然问我:“你平时看抖音吗?“,她说看到老公总看,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微博、抖音、头条、小红书…… 越来越多的形式帮焦虑的现代人杀时间。
事实上时间越杀越焦虑,无意义碎片填充越多越空虚。
同时,在这些新兴媒介上看到的内容成了社交资本,大多数时候和人寒暄、交流成了聊新闻热点,网上看到的合口味想法从脑里过一遍改也不改当做自己的思维结果脱口而出。热点层出不穷,从外交到历史,从群众生活到明星私生活,从气候变化到群众健康…… 热点活不过7天,今天痛心疾首,明天便全部忘记。
当然舆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一些发生的悲剧被大家记住,采取措施避免,推动社会发展。
跑题了,说回来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形式为次要,内容是核心。
我想看的人不必有优越感,不看的人(主要时间花在看书等经典思维活动上)也不必有优越感,其实大家都是在用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接收信息。
5、谈动机是在杀死爱
常见现象是:人爱儿女多过爱父母。我终于想明白了缘由——付出,就像像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似的。
在子女看来,父母是强大的;他们有了子女有,看子女是弱小无助的。
仅仅这一点,就使得对两者付出的心力完全不同。
我想时间和爱累积下来,对子女的爱是本能(他比我弱小,我保护),对父母的爱是道德(他们爱过我,我报恩)。
想清楚后就可以把想法扔掉了,因为依据因果去断言情感是个非常糟糕的事儿,它让一切真诚都消失不见;换句话说,谈动机是在杀死爱。
6、越亲密越伤害?错误的方向
对很多人来说,和某人越亲近,行为就越放松(放肆)。
“我总和你吵架是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离开我的,我和外人不这样。”
这样的话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我决定了,越亲近的人越要留更多的温柔给他们,否则是怎样的的光景?
我爱你你爱我 -> 我们关系更亲密了 -> 我们争吵更多了 -> 我们无法忍受对方带来的伤害而分道扬镳?
就像我去新学校,和室友一起吃晚饭对方不好意思先走说等等我吧,我要她先回去了。
原因是我自己想到:"现在我们还不熟,一起吃饭她等我;后面我们很熟了,一起吃饭她反而不等我了。"这样太奇怪了。
7、情感压抑时,以另一种方式自救
我不善于表达情感,以前比现在还压抑。
我爱好很多,经人指引,我才意识到我想学它们也许不只是我想到的要学的理由,比如:
想学口琴,理由是我想用它来表达情感——快乐或者不快乐都吹出来;
想学跳舞,理由是我想用它来表达情感——和好友恋人看演出、听歌、喝酒的时候随心情舞动;
想学……
情感源源不断被触发堆积,快要溢出来了会怎么办?以另一种方式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