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读厚厚的一本小说《战争与和平》。
躺着看还真有些别扭,沉得让你一会就觉得胳膊发酸,如果趴着看,时间久了,还觉得胸闷。做笔记的时候,便会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前,或半靠在床头。
这本书读起来场景的轮换,和人物的众多,有几次感觉看着看着睡意上来。
更多的时候,看着小说情节而忘了记笔记,一口气读下去。
读电子书呢,我是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微信读书,另外一个是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手机上也下载了咪咕等APP,我是不拒绝电子书的。
电子书为何能有市场,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方便、节省时间、也有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很好的功效。
曾经在咪咕上连续追了将近百万字的网文;也曾经在地铁里利用上下班时间,通过微信读书或者阅读器看了几十本电子书。
在家里,到处是纸质的书。地板上、书架上、床头……书桌上也摞得高高的两摞,大部分还没来得及看。
所以,有时望着这些书,感觉自己像亏待了它们一样。心生愧疚。
现在的时间仿佛过得飞快,而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工作忙碌之外,有家务,有散步,有聊天,有抖音直播……
最重要的是现在也非常注重身心健康,情绪影响等,感觉人越来越脆弱了。这也是不读书的理由之一吧。
看书越来越少了,时间好像都被挤得七零八碎。
捡拾时光的碎片,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电子书也可以做笔记,可以选择别人看到也可以设置自己看到。这点挺好的。
在家,看纸质版《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看到精彩处,也喜欢在书上做个标注什么的,但感觉还是思考得少了些,显得肤浅了。
在地铁上,看微信读书里的《战争与和平》,微信读书里的这本跟纸质版的不是同一个译者,纸质版是草婴,电子版的是刘辽逸。
看两个不同版本也挺有意思的。各有特色吧。因为才读的章节不算太多,所以先比较着看,还没有自己的喜好哪个版本可言。
一个人精力有限,有时感觉自己像做蜻蜓点水的事。
逝水流年,有时会望着流水,发会儿呆,看会儿闲书,打发时间罢了。
就如别的乐趣一样,下下棋,钓钓鱼。
想起上个周末,在家附近的一个路边小树林里闲逛,竟然看到两个六七十多岁的北京老大爷,穿着褶旧的汗衫,肥肥的裤子,其中一个花白头发的大爷手里还拿着半袋蘑菇,明显是刚采的。
夜里刚下过雨,我纳闷他们怎么会在这里采到蘑菇的呢。我就不曾见过一次。
而更让我迷惑的是,他们其中一人,举着长长的一个钓鱼竿,伸到三米高的一棵树上,这是在干啥?蘑菇长在树梢上?
两人都仰着脖。嘴里也不闲着。
“像是……”头发花白的老者有点不确定地说。
另个鬓角发白的老头举着杆子,手里有着轻微动作,无比认真地看着杆子的顶端尖:“好像不是,觉得是树叶……”
他们在干啥啊?我好奇地站在他们一米开外,也扬脖往杆子尽头看,什么也看不清,只看到茂密的树叶。
正疑惑着,大爷已经转动鱼竿,一点一点缩短了,在还剩一米多长的时候,我看到杆头上裹了一层白色的东西,上面沾着个树叶。
树叶是打卷的,看上去有点像个小虫子。
你们是在弄什么啊?我再也憋不住。
俩人也不看我,其中一人回答:粘知了。他们的关注点都在了杆子上。
他俩一心一意地讨论如何能更好地沾到知了,又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茂密的树梢。
“再往前走走!”花白老头提议,俩人便又往前走了。边走边聊,不断地抬头睃寻树梢……
他们的视力可真好啊。在这密密麻麻的树叶上,怎么能看到知了呢?
另外,居住北京这么多年,还真是头一次见到沾知了的北京人。
而读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获得知识是最重要的。
就如那知了,是用鱼竿沾下来,还是爬上树去,都无所谓吧,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