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于是60年代文G后期的中国农村,那是一个被红色思想癫狂的时代。
我的童年时代,相对于大多数地道农村子弟,根本就没有书可读而言,我作为乡村教师子弟,。还能读不少书,尽管这一些小说,也是被政治宣传扭曲了人性。
我翻来倒去看的有反映知情生活的《剑河浪》、反映海南儿童团的《渔岛怒潮》、还有描写体操队员生活的《新来的小石柱》。这本书的描写的主人公小石柱,居然是后来新闻记者芮成钢父亲的原型。
芮成钢后来的事情家喻户晓,通过和众多高官太太暧昧,获取很多政治资本,但最终因为不知收敛,锒铛入狱。
76年粉碎所谓的四人帮后,可以看的书就说了,《收获》、《十月》、《小说选刊》。我利用教师子弟的有利条件,学校能看的杂志小说,都活囵吞枣看一番,当然后来借着评水浒,把《水浒》颠来倒去看了无数回。写作文时候,人物描写时候,总要把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带进去。记得把描写宋江的词句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行,额顶阔平,皮肉苍天饱满,应用到作文记我的同桌之类,弄的不伦不类。.
回想起来,自己常常哑然失笑。
高中时代,一心参加高考,小说也就偶而看看,当时刚开始流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刊登在《武林》杂志上,看了以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后来考上无锡的财经类中专,但业余时间却买了不少西方哲学。雪莱、普希金、歌德的诗集,显然那个时候,注定我不是一个好的生意人。
参加工作后,看书的劲头少了很多,还能记得的是神乎其神的柯云路的书,以及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还有就是何新的杂文。
后来就去了深圳,开始全新的直销、卖保险的艰苦岁月。于是接触了所谓的成功学,读书学习开始和商业挂钩。
沉浸在台湾的林有田教授,香港的顾修全,美国的安东尼罗宾,还有那个油头粉面的台湾人陈安之等等学说课程之中。
不过,致富之路收效甚微。
97年左右有一天,我呆在深圳黄木岗安置区的简易直筒单元间内,看看自己购买的不少经济类,成功学类书刊,不禁迷茫起来,又似乎豁然开朗起来,于是,做出一个决定,把几十本自己购买的书一股脑全部拿到二手市场卖了!!!
从此,我决定不买书了。
但是觉悟是一回事,行为习惯的惯性又是一回事。以后的几年中,自己还是处于迷茫探索中。
06年进入个人经营者的角色,才慢慢使得自己渐渐退出理想主义的书生状态,进入生意人角色。
不过,底色总归逃不出,你看现在居然加入写作营,这是一般这类小生意所不做的事情。
现在依旧很少买书,不过,看的电影多了起来,主要挑西方的豆瓣高分看。因为,电影一般都有两个小时之内的限制,所以,导演想方设法把人生感悟要简洁的浓缩到台词场景中。很多电影让自己茅塞顿开的感悟。
话的说回来,只有书籍才能完整地描述作者的感悟或者作者的经历。所以人生还得有基本书陪伴。
我现在早上起床,读一段《圣经》,读一段叔本华《论人生的智慧》。而且喜欢打开扣扣语音群,对着聊友读。让他们感觉到一个传播福音的基督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