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二哥

2021-04-11  17:36

228 0 1465

性善论之证明

人之初性本善之论证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一般来说是作为公理存在的,不去论证他的真伪,就是它的真理性不做讨论就当成本门派的真理。但其实它是可以推演出来的,人的本性应该就是善良的。

​这就涉及到什么是人的本性的问题了。人的本性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人本身应有的性质,不是后天习染的。

​在儒家四书经典之一的中庸里,明确的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人性如果是先天的,不可能离开人。如果能离开的人的特性就不是天性。

​真正修心的出家人和或者传教士。远离了物质生活的诱惑,他们也能活得好好的,说明物质生活的诱惑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天性。我们可以抛弃那些身外之物,追求一种精神生活,即使即使在美国这样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国家,也有能写出提出重视人文精神生活的瓦尔登湖的学者。

​日本脱亚入欧,但整个国家并没有放弃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主流思想比较推崇断舍离,也就是简单质朴精神充实的生活,日本的经营之父稻盛和夫最著名的一本书就是《活法》,书里开宗明义,提出对物质的追求,哪怕追求一些比较高雅的物质都是错的。比如非常昂贵的瓷器。日本一个很著名的僧人得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器物,中国宋代的美人肩型的茶器,开始请了很多好朋友来欣赏,大家一块儿品茶,后来这个僧人干脆就弃之不用了,觉得自己的行为很荒唐,直接把东西送人了,德川家康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欣赏,他觉得这是有大境界的人,我们可以推论,在稻盛和夫看来像马未都这样的人也不是什么有学问的人,每天谈论的还是他那些精品,津津乐道的是当年捡漏的智慧。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人的过度欲望,各种贪婪的想法,其实是可以舍弃掉的。按照中庸的标准,那些就不能算成人的本性了,它只是附加在人性上的东西。

​苏联有一部文艺作品,描写苏军和德军两个人在一个岛上相遇,开始两个人还有些敌对,后来为了生存,两个人开始互相帮助,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这时候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在他们人生教育过程当中被灌输的各种对对方的深仇大恨已经消散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暴露出来就是善良,人人之间应该有个互相帮助。但是后来当德军大部队到来的时候,德国人准备归队,苏军战士毅然而然的举起枪消灭了对方。

​以前读钱刚写的唐山大地震,他对人性也有很多思考,一定要对人性有所思考是好的文学作品的特点。他说在唐山大地震初期,大家生活都很困难,都住在防震棚里,外面的物资暂时没有运进来,这时候互相之间都是无私相助的,各种物资一定是让有需要的人先用。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个人的私欲就暴露出来了,有时候为了一块木板两家都能打起来。

​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来,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身上各种各样的特质都可以被抛弃掉,唯一能保留下来的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善良。那么这些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可以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看成善的最基础内容。孟子所说的四端,是这些四项基础善的开始状态。如果我们能从是个开始状态专门修炼这些善,这就是个人向圣人方向转化的修行。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人,在实践程朱理学割竹子失败之后,龙场悟道开始明白了儒家的大道,就是向内求,夯实拓展个人本性上的善,根本不需要从外面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在道德上提高,只需要把个人的本性变得更加纯净恢复最初的状态,在道德上自然而然就是至高无上,就是一个纯粹的好人。这是整个心学的逻辑基础。陆九渊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这个良知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只不过要把自己先天的本性修炼出来。当然这也符合佛教月映万川道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