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粪箕,形状像筐而不是筐,比筐浅一点,中间有一个提梁,一般为柳条编制。
村子里有的人会编,有的不会编,不会编的,折来柳条交给会编的,可以用工分或者其他方式换工。柳条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编的时候一根压着一根,交叉着编,柳条在编的人手中上下翻飞,过不多久,一个密实、俊俏的粪箕就编好了,不大不小,比例匀称。
以前,土地的肥料主要来源于人畜的粪便,记得我们村子里有好几个深达直十多米的大粪坑,储存了一年的粪便,年终的时候清空。记得有一年,几个小伙伴捉迷藏,我被本家的一个表叔藏到了粪坑里,小伙伴怎么也没找到。
粪便的收集主要靠全村人的共同努力。在没有化肥的时候,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就靠村民们捡拾的粪便集中堆渥、发酵然后使用,所以,村子里无论大人小孩,大凡背得起粪箕的,出门必会带上一只,路上遇到猪粪狗屎,鸡鸭鹅便,一律捡入粪箕。孩子们没有做工的能力,但可以上交粪便为家里争取一些工分。
孩子们清晨会被父母喊起来,让他们带上粪箕去“捞屎”,捞,在我们老家读四声,我的理解是“找”,但也不知是否确切。总之,一大早,去“捞屎”的孩子很多,如果同时看到一泡粪便,那就看谁跑得快了。
上学了,也不忘记带上粪箕,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也顺便去“捞屎”,为了多“捞屎”,他们专门找小路,有的时候走到沟边,或者小树丛,或者人很少去的地方,只有少人去的地方,才有可能留下一些粪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为家里多挣一点工分,分担一点大人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