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中国足协终于又管不住自己那只爱到处乱摸的手,推出了一项新政:从2017赛季起,中超外援上场人次最多三人,中超18人报名名单中,必须有2名U23以下球员,其中必须有一人首发出场。据了解,中国足协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因为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被外援压制,年轻球员得不到更多出场机会,还有就是天价外援和天价年薪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想起了王小波说的话,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交流,是一种起码的乐趣。我相信,在中国从事足球的专业人士,一定很少有过这种乐趣。
中国足协的这种近乎脑残的草履虫式的单线性思维决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比如,头球进球算“俩”。80年代国家队被新西兰队以两记头球挡在世界杯之外,足协“痛定思痛”,规定国内比赛中头球进球算进二个,一时间国内联赛怪象频出:单刀球不射门挑起来拿头顶,还不进,气的教练摔水瓶子踹教练席。第二年足协赶紧取消这项规定。
比如,国奥小将不上则负。2005年足协就曾推出凡是没有国奥队球员的球队,每场比赛20岁以下的上场球员不得少于两名,否则0-3判负!规则一出,各俱乐部叫苦不迭,队中小将难当大任。唯独深圳队技高一筹,规定出台的第一场联赛,深圳队在比赛进行到九十分钟时果断换上小将张辛昕,一分钟后用另一小将黎斐将其换下,足协自知规定有漏洞,不敢声张很快将此规定取消,一场闹剧收场。
我很奇怪,职业足球发展到今天,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或者美洲,都有很多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中国足协为什么总是放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现成经验不学,自顾自的一腔热血,想当然地作出一些自以为可以拯救中国足球的决策。
限制外援可以给中国球员更多上场机会,这个没错。但是和低水平的人踢球,一样处于低水平。在外援上场人数和本土球员上场人数,应该是一道严肃认真的论证题。他们不是一直提倡让球员走出国门去参加高水平联赛吗?现实是能走出国门的球员少之又少。为此,还的人提出了一个更极端的方案,就是把外援放宽到6个以上。这样,因为外援人数变多了,身价也不会那么高,还可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老外带着中国球员踢。还有,中国球员水平高的可以踢中超,差一点的可以踢中甲。这样,内援水平价格也不会虚高了。
足协这样挖空心思,其实就是想有更多的高水平的中国球员。可悲的是,职业化足球发展到现在,目前全国注册的球员人数,远比体工队时代的踢球人数更少。为什么?因为体工队时代,踢球的人好歹算是体制内的人,有个保障。而现在的职业足球,球员看着很风光,赚的很好,其实利益是没有保障的。从之前青岛队刘健转会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作为国内知名球员,俱乐部都可以随时封杀你,让你踢不了比赛,废掉你。知名球员尚且如此,普通球员更不用说了。所以,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把踢球作为一种职业。
中国足协想要有更多高水平的中国球员,最根本的是要吸引更多的孩子选择足球作为自己的职业。按照当前就业行情,若有一份职业,平均年薪能够上百万,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中国足球的球员年薪平均水平无疑是超过这个数的。从理论上来讲,让更多人选择足球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中国足协要把联赛管好管到位。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足协在这方面,一直是非常低效的,这种低效甚至有点荒唐。晚清总理衙门章京、民国清史馆编修李岳瑞在他的历史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一日,道光皇帝想吃面片汤,令御膳房备办。次日,内务府奏,请添置御膳房一所,专门供应此物,尚需设专官管理,总计开办费数万,每年经费数千。皇帝说,用不着这样,前门外某饭馆片儿汤做得非常好,去买碗就是了。半天之后,内务府复奏,那个饭馆已经关张了,您要想吃片儿汤,非得在御膳房开设专门机构不可。今天的中国球迷就如同那个只是想吃碗面条的道光皇帝,而足协就是那个让你哭笑不得的内务府,非常荒唐又总能振振有词。比如,以前球迷都说有假球、赌球、黑哨,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大概也知道,却总能“查无实据”。后来还是扫黑风暴揭开了盖子。但时至今日,他们还是这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态。
在去年足协杯比赛中,最牛村队武汉宏兴在比赛最后时刻遭到江苏苏宁绝杀,武汉宏兴球员情绪失控对江苏苏宁球员大大出手。恶性事件发生后,武汉宏兴又被媒体曝光参赛球员存在造假,武汉宏兴随即遭到中国足协处罚,参与殴打苏宁队的球员遭到不同程度的禁赛,武汉宏兴俱乐部被勒令解散。但很快武汉宏兴就找到了中国足协对业余职业俱乐部监管的漏洞,使得足协对于武汉宏兴的处罚成为了一张废纸。幕后投资人又组建了新的武汉楚风合力业余足球俱乐部,没有遭到禁赛的武汉宏兴原球员全部加入到新的武汉楚风合力俱乐部继续参赛,并在由中国足协主办的大型民间足球争霸赛“我爱足球”中夺得冠军,狠狠打了中国足协一个巴掌。
该管的不管到位,不该管的乱管,有这种无能、不作为、乱作为的中国足协,中国足球永无希望。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