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王临终前感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项王为什么会败?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项王之败,其实就是“失道者寡助”,不能用人,不肯给人,不得人心。
1.不能用人。汉王手下的韩信曾跟随项王,但是项王看不上眼,不肯重用,后来投靠了汉王。项王还容易猜忌。项王手下的骨鲠之臣只有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少数几个人,因为几句流言蜚语,项王就不再信任。特别是范增,一个使臣的伙食差异和几句话,就让项王对他怀疑,削减权力,导致范增愤而辞官离去,而项王并不挽留。苏东坡《范增论》曾感叹,范增不去,项王不亡。
2.不肯给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在人们常说,员工不愿意跟着你干,一个是心委屈了,一个是钱给少了。项王出身贵族,恭敬爱人,但是到了该给实际利益的时候,项王却总是舍不得,显得小气,“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所以,更多人选择了归附刘邦。
3.不得人心。不公。任凭个人喜好和亲疏关系来做事。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主持天下诸侯分封大会,把好的地盘都留给自己身边的人,差的地盘都给别人了,引来各方诸侯怨恨。特别是因为个人厌恶,不封田荣,点燃了齐地反楚的导火索。不义。怀王和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刘邦抢先入咸阳了,项王却像一个输不起的孩子一样,耍了无赖,耍无赖还不能无赖到底,还总喜欢死要面子,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放逐义帝,诛杀义帝,这是他最大的败笔。诸侯跟着他,原本就因为他家世代为楚将。杀了义帝,他的政治合法性就受到了广泛质疑,成了共敌。不仁。在刚起义的时候,为了争权夺利,诛杀了找他商量起义事宜的会稽守通;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军,杀降秦王子婴,火烧秦国宫室。其中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军,让一代名将章邯背负骂名,在羞愧内疚中度过残生。项王的残暴,令秦人大失所望,后来在乌江问路的时候,路人甲故意给他指错了路。
不过,项王起兵的时候24岁,兵败身亡32岁。现在很多人在他这个年龄,还在啃老玩手机呢,他却早已君临天下。和所有天才一样,项王的心理年龄也是比较小的。在成人的世界里,不按照成人的游戏规则玩,失败不也很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