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我其实不曾系统地学习如何拍电影,都是通过自己摸索相机和剪辑软件,以及非常粗浅的影视知识 ,捣鼓出自己的片子。早几年在熟悉的圈子当中拍着玩,很多排进视频里的梗大家都熟悉。但这类视频入不了更广大观众的法眼。
有一年,我看了马来西亚本土电影《初恋红豆冰》,特别喜欢当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设置。据悉,这部电影也是阿牛导演的处女作。灵机一动,我便召集身边的朋友,一起翻拍这部电影。
既然是翻拍,那么编剧和台词的设计已经不需要烦恼了。制作团队只要想办法物色适合进行拍摄的场景,以及讨论由谁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准备哪些道具,基本就可以成行了。
既然这个计划是由我号召的,那么导演的工作我当仁不让。相机在我手上,摄影的工作也归我了。我们没敢设置编剧这个职位,因为摆明是翻拍,所以只敢叫 “剧本统筹”。
当时为了要满足“场务”的职务,还特意去买了一块电影拍板。就是有一块黑板,写着电影名称,注明是第几场第几个镜头第几次NG的板。为了营造拍电影的仪式感,我还要教场务,拍板的时候要说“第几场第几次”,然后由导演喊action。
我用仅有的影视知识,一边看电影,一边把那部电影还原成一部分镜头脚本。上面注明什么场景要用什么镜头,演员要说什么话。
有时候到了拍摄现场,相机怎么调都感觉画面会露馅,就打开正版电影的视频,看看阿牛当初是怎么拍的。比如有一个场景,是一群人围着看斗鱼打架,看得紧张刺激热血沸腾。
我拍的时候,斗鱼不打。可把我愁坏了,我总不能临时训练斗鱼打架吧。况且斗鱼打架是天性,他们打不起来是真不想打啊。于时我打开正版电影,才发现人家根本没拍到鱼,只拍到鱼缸顶部,然后镜头慢慢往前推,重点放在那群人的表情和神态。观众其实是通过演员的表情,推测出那是一场精彩的斗鱼打架。实际上当时鱼缸里根本没有鱼。
还有一幕,是主角Botak英雄救美,骑着自行车撞向街头恶霸马琳凡。我在拍摄现场还烦恼,要怎么说服演马琳凡的同学让我用自行车撞腚。再看一遍正版电影,才明白人家有镜头切换,关键的一刹那是从侧面拍,只拍到车轮和腚,而且迅速切走了。意味着只要想办法让自行车的前轮快速靠近马琳凡的腚,然后刹住,剪辑的时候及时切走,就能够骗到观众的法眼了。
还有一幕,是整个电影错综复杂的人系关系一次性揭开谜底的场景。所有的巧合都一起发生,并且在一个十字路口汇聚。暗恋的、偷情的、倒追的、暧昧的,全都在那个路口一一剖白。这些巧合镜头经过过去的拍摄经验,都能统整起来。最难的是这些秘密解开以后,全世界陷入一阵尴尬的沉默,而打破这一沉默的,是骑着摩托穿梭而过的印度面包小贩。穿过的时候还要说一句印度话。
这时候真的考验演员的修养。我们请来一位毕业后回母校缅怀求学时光的校友担任这个角色。他在拍摄前一天盯着这个场景,每五秒钟就重播一次。看了一晚上,自己把那句印度话背下来了。虽然至今都不知道那句印度话是什么意思,但他演的那一段,真是惟妙惟肖,谁都不知道是山寨印度话。
小时候看电影,总有一则免责声明滚动播出: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在做后期剪辑的时候,也做了类似的声明:仅以此作品向《初恋红豆冰》致敬,如有雷同,绝对是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