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滨散人

2021-08-17  01:11

353 6 2848

三生石的传说



  真的有三生石吗?三生石是怎么来的?缘订三生是真有其事还是美好的传说?这则故事首先记载在晚唐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中,宋朝大型类书《平太广记》也收录了这篇传奇,后来苏东坡也写过一篇类似的小故事《僧圆泽传》,流传最广。三生石的故事就这么传说开来了。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富家公子叫李源,家住东都洛阳。其父李登,是朝中光禄大夫,家中富有,宅第广阔。李源聪明,幼读诗书,长大后却斗鸡走马,奢侈豪放,又善歌唱,经常在名流集会中弹唱献艺,一时风头无两,颇有名气,大概算得上当时的“快男”、“大唐好声音”之类吧。然后好景不长,唐玄宗末年, “安史之乱”爆发,李登据守东都洛阳,最后失败被叛军杀害。李源受到巨大打击,深感人生无常,看破红尘,立誓以后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又把自家的房产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自己也住在里面修行。


  不久惠林寺僧人慢慢增多,住持是圆泽禅师,将寺院打理得很好,也精通音律,李源和他成了莫逆之交。经常坐而论道,或者赏析音律,一谈就是一整天,外人都无从知晓他们到底谈论些什么。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二人在寺中消磨了不少日子。这天,他们商量一起去游蜀州,爬青城山、登峨嵋山,同时访道采药。路途遥远,怎么走才好呢?李源的意见是走水路,从湖北沿长江而行,上荆州,出三峡。圆泽禅师认为走陆路好,先到长安,再取道斜谷入川。二人意见不统一,争论这二条路线,竟然争了半年没定下来。李源说:“我早已息灭功名之心,更没有什么仕途之望,我还去长安干什么呢?”圆泽禅师沉默良久,只得说:“人的行止,真的由不得自己啊。那就随你的愿吧。”


  于是二人沿水路而行。数日之后,来到长江边上一个叫南浦的地方,船靠岸休息。岸边有许多女人洗衣或打水,其中有一个穿着花缎衣裤的女人,身怀六甲,也在江边打水。圆泽看到她,不禁泪流满面,十分悲伤。李源问他:“这一路来见过不少在江边洗衣的女人,禅师为何见到此人如此悲伤?”圆泽说:“你有所不知,我之所以不想走水路,就是怕遇到她呀!”李源惊道:“这是为何?与禅师何干?”禅师说:“此女子是王氏,我为业力所牵,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只因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还没有生。今天既然遇到,我就万万躲不过了,这是人力无法扭转的。现在请你帮我备水洗澡,然后念佛送我投生吧。”


  李源大吃一惊,后悔莫及。知道禅师所言并非虚妄,只得强忍悲痛,依言为禅师备水沐浴。圆泽沐浴之后又说:“你我交往甚深,非一世之缘。今我大限已到,就此别过。三天之后,王家给新生儿洗澡,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一笑为证。再过十三年,中秋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外,你我定当再见一面。”


  圆泽禅师更整衣服,焚香而祷,然后结双跏趺坐圆寂了。圆泽禅师刚刚坐化,那边王氏就生下一个男婴。


  三天之后,李源来到王家。王家刚好给婴儿洗澡,婴儿正啼哭呢,见到李源,果然咧开没牙的嘴笑了。李源十分悲痛,对婴儿说:“圆公啊,没想到你转眼又是一世人。是我害了你啊。”然后把事情的原委对王家人仔细说了,王家也感到十分惊奇,便出资收了圆泽的遗体,埋葬在山下。


  圆泽禅师转世后,李源心灰意冷,无心再游山玩水,便返程回到洛阳惠林寺。回到寺中问僧人,圆泽禅师可有什么遗物留下?僧人说有,便拿出了师父的遗书。原来禅师先知先觉,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数。李源不免又伤心惊叹,从此住在惠林寺,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 ,十三年过去了。李源一日不忘旧约,只身从洛阳前往杭州,欲到天竺寺外与圆泽相见。一路奇山秀水,秋光正好,江南人家,吴侬软语。但李源心无旁骛,只想尽快见到前世好友圆泽禅师。十三年过去了,他还记得今日之约吗?他转生后境况如何?是否也读四书五经?是否注心佛家之说?他还记得我这个前世老友吗?一肚子问题,李源无法回答自己。中秋之夜,终于来到杭州天竺寺外。寺外无人,也没有圆泽的影子。李源边走边寻,来到葛洪川畔的一块大石头旁,只见月色满川,忽听到一个童声叫他:“李源,李源!”


  李源循声一望,原来在溪水对面,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身上穿着短衣,头上梳着菱髻,拿着一支笛子,正向他招手。李源仔细一看,虽然是个儿童,却与圆泽分明十分神似,便知一定是他无疑了。便揖手说:“是圆公啊,久违了,你还好吗?”牧童见到他也很高兴,唱了一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一时百感交集,知道牧童是圆泽的隔世之身,身体虽然不同了,但旧日的性情并没有变。欲再往前,却被溪水所隔。牧童笑道:“李公,你是一个守信之人。可惜你尘缘未尽,我们无法再续前缘了。请你一定继续勤加苦修,不要堕落,来日我们还有见面的时候。”接着又唱了一首竹枝词: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转身隐入月色烟雾之中,慢慢走远。山长水远,尚闻歌声,一会儿便不知所在了。



  这就是“三生石”的故事了。故事流传广远,至今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着一块大石头,称为“三生石”。据说就是当年圆泽禅师和李源隔世相会的地方,上面有不少题刻,还刻着苏东坡《僧圆泽传》全文。


  其实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而高僧预知后世之事更是屡见不鲜。在这个故事里,有生命轮转,有永恒真常,有世事沧桑,还有至情至性。通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的人生观、生死观与宇宙观得到安放,这是佛家对入世的观照与慧解,也阐释了平凡而深刻的道理:生命就像瀑流一样,看起来它在永恒流动,实际上它是“不常”的;如果把它看作不常,实际上它又是“不断”的。佛家说诸法真实相,即“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而在世俗看来,有生必有死,有来必有去,却不知真性常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于是在爱恨里打滚,在情感上纠缠,生生世世做夫妻、做朋友、做仇人,而且因为业力牵扯,往往投生在一起,永远地纠缠下去,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可能解脱轮回。


  我想“三生石”的本意也在于此吧。可是后世痴男怨女,竟然渐渐地把“三生石”当作了“痴情石”。在三生石前许下盟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三生三世,永不相忘。”愿望如此美好,誓言如此感人。海誓山盟一旦被抛弃,又伤心绝望;即使愿望实现,又何尝不是纠缠不休的苦海沉沦?想想这一生何等辛苦,下辈子如果有幸还投在人道,又要从头再来,岂不起一身鸡皮栗子?为了那点情,那点爱,真是又要搭上一世的身家性命,何苦来哉!佛抓起一把沙子,又伸开五指,教导比丘们说曰:“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见人身何其稀有难得。我们得一回人身,好比住了一回高级旅馆,住完之后,如无修行,一般都要退回下三道。想想真是太恐怕了啊。


  我想圆泽禅师是真正得道之人,如此通透洞达,以自己三世之身(圆泽是本身,婴儿是应身,牧童是化身),为后世演绎了一个“三生石”的故事,旨在教世人看破放下,永脱轮回。李源也是有慧根之人,后来皇帝给他封官也不做,只在惠林寺精进修行,八十岁去世。去世时预知时至,安然趺坐,自在往生。想必是去会见他的老朋友圆泽禅师去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洞滨散人   2021-08-18 09:59:28

    散人就是闲散之人,没啥用的人哈哈😂

  • 洞滨散人   2021-08-18 09:55:58

    后面还有更多劲爆内容哦!😃

  • 洞滨散人   2021-08-18 09:54:57

    谢谢陆老师,加油!

  • 衆生   2021-08-18 09:54:31

    也不是我说的啦,很久以前看到这段话,很喜欢,就记录在我手机备忘录里了

  • 洞滨散人   2021-08-18 09:52:47

    太有才啦!说得真好!👍🏻

  • 如尘   2021-08-17 21:41:29

    快点更新哦,越写越顺。

  • 日珥家布   2021-08-17 19:46:33

    散人已经是散仙了。

  • YX   2021-08-17 14:38:45

    长知识了。但很难相信,转世投胎这种事。而且七情六欲,谁能躲过?

  • 陆地   2021-08-17 14:13:00

    现在越战越勇了,已经写了13万多,排名第三。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