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滨散人

2021-08-19  01:08

264 4 3314

黄庭坚奇梦证前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词人,也是书法家。在诗艺上与苏轼齐名,史称“苏黄”。他是“江西诗派”的领袖,其诗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宋诗人刘克庄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肯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江西诗派小序》),甚至有人把黄诗誉为“天下之奇作”。黄庭坚幼承家学,博览群书,除了儒家典籍之外,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尤其精熟老庄著作和佛经。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作文。宋仁宗治平四年(1067)赴礼部试,登进士第。黄庭坚的诗,精于谋篇布局,讲究修辞造句,重视对偶锤炼,具有特殊的音乐美。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险拗的音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一扫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为古代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其诗论,提倡“无一字无来处” 和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崇尚瘦硬诗风。其精彩诗句,往往曲折险劲,出人意表。摘部分七言名句如下,以备欣赏:


1.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

2.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3.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4.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5.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6.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7.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8.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9.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0.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公心是后凋松。

11.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12.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3.马上春风吹梦去,依稀人摘雨前茶。

14.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15.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16.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17.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

18.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

19.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

20.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21.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2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23.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24.试挑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25.期君异时明月夜,把酒岳阳黄鹤楼。


  黄庭坚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与黄同时代的大诗人陈师道曾说:“今代词手,唯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尔。唐诸人不逮也。”不过也有人发表反对意见,如北宋晁补之说:“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也。”一直到清代都有争议。黄庭坚词语言典雅,又糅合方言俗语,创造出一种生新拗折的语言,来表现突兀不平的思想感情,不过有些词又是典雅工丽的。在名家如云的北宋词坛,黄庭坚的词并不如诗一样突出,但努力开拓创新,倡导“自成一家始逼真”,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山谷词前期艳丽,后期变为疏宕明快、沉郁重拙的风格,为北宋词坛带来生新之气。不过黄“以余事为词人”,词坛新范式的创立,就交由苏轼、辛弃疾去完成了。他流传颇广的词如《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在书法上,黄庭坚也是独树一帜,辨识度极高。位列“宋四家”之一,尤擅作草书,线条奔放,大开大合,被称为“长枪大戟”。然而有的评价并不高,如明董其昌谓“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意思是黄庭坚胜在人品与诗词才学,并不是专门的书法家。最有意思的是苏东坡的评价,令人失笑:“黄鲁直书如死树挂蛇。”其实“死树挂蛇”与“万岁枯藤”一步之遥,形态不同,何有高下?可以说黄庭坚以其卓越才能,开创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笔法意韵远出晋唐,如兵锋扑面,拔刀相向;颠倒淋漓,体势绝妙;又如疾风骤雨,纵横驰骋;可谓戛戛独创,自成面目,甚至论为卓然千古亦不为过。


  黄庭坚如此高的艺术才华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与他的天分和努力分不开。不过在江西的《修水县志》里面,记载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或许可以看出一点来由。


  黄庭坚中进士后,曾任黄州知府,上任时年方二十六岁。


  一天中午,他在府衙午睡,梦到自己出衙往一个乡村走。他看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站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似乎喊着某人的名字。香案上燃着香烛,还有一碗芹菜面。黄庭坚走到跟前,老太太也没有发现他。他觉得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特别香,就不自觉地端起来吃了。一觉醒来,嘴里还残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庭坚以为不过是个梦罢了,不以为意。


  结果第二天,他又做了同样的梦,走到老太太那里吃了一碗面回来了,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他心里很疑惑,怎么做相同的梦啊?莫不是巧合吧?满腹狐疑但也无处追问。


  想不到第三天,他还是梦到了吃面。这太奇怪了,他好奇心大起,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于是起身走出衙门,按着梦中的方向与道路,一直走到了老太太的家门外。敲门进去后,看到的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太太。就揖手问道:“请教老太太,这几天您有没有摆一碗面在外面,叫人吃面啊?”


  老太太一看是官府的人,不敢怠慢,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她生前最喜欢吃我做的芹菜面。所以每年忌日我都会给她做面,喊她回来吃。”


  黄庭坚若有所思,问:“您女儿去世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啦。”


  黄庭坚心中一惊,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是自己的生日。他又问道:“令爱生前可曾读书?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太说:“我就这么一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女儿也很孝顺。她生前喜欢读书,吃素念佛,但不肯嫁人。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时还说会回来看我呢。”


  “她的闺房在哪?我可以看看吗?”黄庭坚想探究一点什么。


  老太太带他来到闺房前,说:“就是这里了。你自己进去看看吧,我给你倒茶去。”


  黄庭坚走进房中,忽然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陈设简单洁净,除床、桌、椅、梳妆之处外,靠墙还有一个锁着的大书柜。黄庭坚问道:


  “这里面是什么?”


  “全是我女儿生前看的书。”


  “可以打开看看吗?”


  “可以。但我也不知道钥匙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黄庭坚寻思了一下,似乎记起了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便告诉老太太找出来,打开了书柜。原来里面很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应试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几乎一字不差。


  黄庭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这是回到老家了啊!他记起曾与苏轼一起拜见过一位老者,老者说他生前是一位女子,当时他还不相信呢。现在终于信了,老太太便是自己生前的母亲。于是黄庭坚跪拜在老太太面前,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认她为母亲。然后返回衙门,再带人来,热热闹闹地迎接老母亲回去,奉养终身。


  后来黄庭坚经常梦到一位女子,声称自己就是他的前身,告诉他前世的种种经历,并说前世常诵《法华经》,祈求自己能成为一位才华过人,名满天下的男人。这位女子还说出了黄庭坚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腋气(狐臭)”,原因是“某所葬棺朽,为蚁穴居于两腋之下,故有此苦。”告诉他只要找到前世墓穴,除去蚁聚,狐臭就会消失。黄庭坚一一照办,果然“腋气不药而除。”


  黄庭坚在府邸后园种了许多竹子,又建亭子一间,名为“滴翠轩”,他经常在此盘桓憩息。他又给自画像题词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清朝诗人袁枚《随园诗话》里记有一句诗“书到今生读已迟。”用来说黄庭坚非常恰当。像黄庭坚这样的大诗人、大艺术家,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而是前世,甚至多世以来,就已经读了很多书了。《随园诗话》里面是这么写的:


  谚云:“读书是前世事。”余幼时,家中无书,借得《文选》,见《长门赋》一篇,恍如读过,《离骚》亦然。方知谚语之非诬。毛俟园广文有句云:“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黄庭坚亲身体会到了轮回转世之理,归心向佛,曾写过一首戒杀诗: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元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

  莫教阎老断,自忖看何如?


  黄庭坚最终归依了佛门。因当时禅风兴盛,时人多趋于习禅,他也亲近了不少高僧,潜心参究,并得法于黄龙禅师。晚年在四川射洪县涪水之滨建立精舍,自号“涪翁”,栖心净土,念佛不辍,临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永脱轮回,流芳千古。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洞滨散人   2021-08-19 16:06:11

    谢谢赏评!赵孟頫是大书法家,佚事挺多,但没听过他转生方面的故事。

  • 洞滨散人   2021-08-19 16:03:05

    原话到底是“死树挂蛇”还是“死蛇挂树”?弄不清了。。赵孟頫的字无疑相当漂亮,美不胜收,非常欣赏,但我没有临过。笔墨荒疏久矣,现在也没心情再写。。

  • 洞滨散人   2021-08-19 15:58:51

    陆老师过奖,我了解得还是很肤浅。

  • 洞滨散人   2021-08-19 15:56:38

    史传没记这个故事,县志里才有。可能正史难以采信吧。

  • 百草春生   2021-08-19 09:13:32

    超有趣~对黄庭坚的喜好又多了几分~期待赵孟頫+1

  • 衆生   2021-08-19 08:46:53

    哈哈哈,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黄庭坚的字是死蛇挂树,古代文人间的玩笑风雅有趣,期待你哪天动笔写写我的赵男神呀😜

  • 陆地   2021-08-19 07:00:28

    你的古典文学积累真多,向你学习。

  • 如尘   2021-08-19 05:46:59

    还真没看过他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