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滨散人

2021-08-20  00:47

367 2 5260

袁宏道托梦说奇缘



  在明朝的时候,湖北公安县出了“袁氏三兄弟”,大哥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香光居士;二哥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头居士;三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 修,号上生居士。三兄弟同母所生,从小就有文才,颇有名气,长大后都喜好禅宗,潜修佛法。万历年中,先后考中进士。


  三袁是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人。当时明朝文坛为“前后七子”所把持,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来书勿读”,强调复古,影响极大。当时名士李贽、徐渭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成为公安派的先导。到了袁宏道,更是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文以载道”的旧文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其文学观是重个性、求解放、反传统的。其诗文作品俊美潇洒,行云流水,自成面目。


  清朝大诗人袁枚继承“公安派”的理论并发扬光大,在诗歌艺术上提出“性灵说”。而“性灵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朝钟嵘,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南朝“性灵说”已初具规模,颇成气候,对当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袁宏道对苏东坡的诗推崇备至,赞誉之高,无以复加,比如说:


  1.坡公尤不可及,宏谬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颦乎?


  2.宋人诗,长于格而短于韵,而其为文,密于持论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实有超秦汉而绝盛唐者。


  3.宏甫选苏公文甚妥,至于诗,百来得一。苏公诗无一字不佳者。青莲能虚,工部能实。青莲惟一于虚,故目前每有遗景;工部惟一于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苏公之诗,出世入世,粗言细语,总归玄奥,恍惚变怪,无非情实。盖其才力既高,而学问识见,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绝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气运使然,非才之过也。


  4.苏公诗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脱变怪过之,有天地来,一人而已。仆尝谓六朝无诗,陶公有诗趣,谢公有诗料,余子碌碌,无足观者。至李、杜而诗道始大。韩、柳、元、白、欧,诗之圣也;苏,诗之神也。彼谓宋不如唐者,观场之见耳,岂直真知诗为何物哉。


  据说袁氏三兄弟是宋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所转生,更多人认为袁宏道是苏东坡的后身,所以他对苏东坡的诗赞誉有加。这种赞誉虽然颇为高调,但可能也是心有灵犀的异代相通吧?


  袁宏道聪明颖悟,才华不凡,修行沉稳,埋头办道。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后来他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境界。”于是回心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广采经教,著《西方合论》一书,融摄华严、天台诸宗妙行,归趣净土,受到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赞许,又被九祖蕅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中,成为净土宗重要的传世论著。蕅益大师在《西方合论》序中说:“传闻三袁是宋三苏后身。噫,中郎果是东坡,佛法乃大进矣。”


  袁宏道为官清廉,颇有实绩。在吴县任上二年,就使该县大治,为百姓所拥戴。后官至郎中,四十三岁因病回乡。数日后,在寺院无疾而终。逝后家无余财,连棺材钱和眷属返家的路费都是朋友捐助和卖掉他的书画几砚凑齐的。


  袁氏三兄弟都修行佛法,宏道《西方合论》著成后,宗道和中道都发心回向净土。中道官南礼部郎中,后上书求退,养老于家中,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某日在定中遇到奇境,见到了已往生的袁宏道。此境界非常奇特,宏伟瑰丽,闻所未闻。袁中道出定后如实记录下来,后收在他的著作《珂雪斋外集》中,也被蕅益大师收入《净土十要》,成为净土宗流传甚广的往生佳话,鼓舞人心。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1614)年,一个月圆之夜,袁中道做完晚课,跏趺而坐,感觉身心特别清明爽快。不知不觉闭目静心,犹如得定一般。不一会儿,似乎灵魂出窍,升出屋顶,见明月当空,不觉飘然飞举,犹如迅捷的飞鸟。他看到云霄中有二位童子,长得很清秀,向西飞驶而去,还对他说:“快随我来。”他跟随童子,下视山川、湖泊、平原、田地、城邑、村庄,就好比蚂蚁洞口的土圈、杯中的水、蜜蜂的巢穴一般。飞行中,若是稍微降低一点,便感觉臭气薰天,只得极力飞高。过了不长时间,二位童子降落地面,说:“停。”他也就随之而下。


  只见大道平坦,直如绳,平如掌。细看地面,光明洁净,不是沙石建成的。路边有渠,傍路而成,以有文饰的石头砌边,宽十多丈。渠中有五色莲花,非常芳香,渠边有树,林叶晃耀,树上有好鸟和鸣。每隔不远,就有一座金桥,桥上栏楯交错。树林中有楼阁,整洁漂亮,楼中有人,面貌清秀美丽,宛若天仙,都对他微微含笑。二位童子快步如飞,他追赶不上,喊道:“请在前边的金桥上等一下。”


  三人靠在金桥宝栏边休息时,袁中道作揖问道:“你们是何人?这是什么地方?”童子说:“我们是灵和先生的侍者,先生找你有话说。”他问:“灵和先生是什么人?”答道:“先生就是令兄中郎呀,见面之后自然会详细告诉你,我们快走吧。”于是三人来到一个所在,只见树木千株,树叶像翠绿的羽毛一样漂亮。树上开着金瓣的花,树下池水汩汩而流。池上有门,是白玉做的。一位童子推门而入,另一位领着他继续往前走。经过金色晃耀的重门楼阁二十余座,但见灵花异草在风中摇曳,轻轻拂拭着房檐门柱。


  来到一座楼前,见一人下楼迎接,神情酷似二哥中郎,只是颜面如玉,衣如云霞,身高一丈有余。看到他们,高兴地说:“三弟到了。”说完,拉着他的手,上楼互相见礼。有四五位仙人共坐而谈。中郎告诉他:“这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未成、戒宝未全的念佛人,大多生在这里,这里也叫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边有七宝大池,约百由旬。池中有殊妙的莲花,是众生托生之处。池中莲花若满,自然飘散于各楼台处,与有缘净友相聚会。因为没有淫声、美色,故而胜解容易成就,不久就进为净土中人。”袁中道心中思量:“如此殊妙的地方,竟然还在边地。”就问:“兄长你生于何处?”中郎答道:“我净愿虽然很深,但情染未除,刚来时就生在这里,但时间不长,现在已居净域了。只是终因乘急戒缓,仅能地居,不能与大士住于虚空宝阁。还需要努力进修啊!幸亏我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合论》一书,赞叹如来不可思议的普度众生之力,才感应得飞行自在。十方刹土,随意游行。诸佛说法,都能往听。这实在是最殊胜的功德利益。”


  说完,中郎拉着袁中道冉冉升空,很快经过了千万里,来到一个地方,降落地面。抬眼望去,没有日月,没有昼夜,光明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大地以黄金绳错落间隔,界以七宝,区别分明。树木都是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有数千万重。每一树叶,都是异宝光色。树下有宝池,水波荡漾,宣扬无量自然妙声。池底的沙,纯是金刚。池中众宝莲花,叶有五色光明。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长廊,旁有阁道,座座阁楼相连,门窗交相辉映。台阶、空地、栏杆、立柱,种种奇妙境相,应有尽有。又有无数乐器,演出种种法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记载的净土境相,实在是不足百万、千万分之一。仰望天空,空中楼阁,都象云气一般。


  中郎说:“你所看见的,是净土中地行众生的光景。从这往里面,是法身大士的住处,其美妙和神通是这里的千倍万倍。我以慧力游行其间,只是不能久居。从那儿往里,是十地等觉菩萨的住处,我也不得而知。再往里,是妙觉的住处,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了。”


  说着,又来到一处,没有围墙,只有栏杆,院宇光耀非常,不知是什么宝贝建成的,只觉得黄金白玉在这里犹如尘土。袁中道和中郎坐在楼下小谈。中郎说:“我真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快乐,真不愧是极乐。假如我在世时能够够严持戒律,还不止这样呢。大多是乘戒俱急的修行人,往生品位最高。其次是戒急的,往生最保险。若是有乘无戒的人,就多被业力牵引,流入八部鬼神之众了。这样的人,我亲眼见的多了。贤弟你般若气分很深,而戒定之力很少。若是悟理不能生戒定,不过是狂慧罢了。此去回到五浊恶世,趁身体强健,要实悟实修,坚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长久相聚。倘若失足掉入轮回,就可怖可畏了。如果不能持戒,世上还有龙树菩萨六斋法现存,可遵照而行。持戒之中,杀戒尤急!寄语各位同 修,哪有日举屠刀、口贪肉味而能生于清泰世界之中的?尽管他说法如云普覆、如雨普润,也无益于生死大事。你我二人从空王劫时到如今,在六道之中,世世为兄弟。今幸我已得生善地,怕你堕落,所以用神通方便,将你摄来。我们净秽相隔,你难以久留此地。”袁中道问:“大哥伯修生在什么地方?”中郎说:“他生的地方也很好,你日后自会知道。”说完,就凌空而去了。


  袁中道迈步走在池上,忽然似掉下去,一惊而醒,出了一身汗。抬头一看,只见残灯未灭,明月照窗,正是四更天气,便提笔记下此梦。



  附原文:


  纪梦(出珂雪斋外集)

  公安凫隐袁中道纪


  万历甲寅十月十五日,课毕趺坐,形神静爽。忽瞑去,如得定。俄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觉飘然轻举,痴如飞鸟。云中二童子驶呼予曰:逐我来。盖西行也。下视山泽平畴,城邑村落,若垤土杯水,蜂衙蚁穴。少坠,秽不可闻。极力上振,乃否。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予随下。见坦道如绳,平如掌。视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腻。逐路有渠,文石为砌,宽十余丈许。中五色莲,芬香非常。渠上树枝叶晃耀,好鸟和鸣。间有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树内楼阁,整丽无比。楼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笑。童子行,予追不及。大呼曰:可于金桥少待。童子如言,始及之。共倚桥上宝栏少息。予揖问:卿何人,此何处,幸为我言。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先生与卿有所晤言。予曰:先生何人。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见自为卿言,可疾往。复取道至一处,树千余株。叶翠羽,花金瓣。树下池水汩汩,池上白玉扉。一童先入,一童导过楼阁二十余重,金色晃耀,灵华异草拂檐楹。至一楼下,一人下迎。神似中郎,而颜如玉,衣若云霞,长丈余。见而喜曰:弟至矣。携上楼,设拜。有四五天人来共坐。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托体。满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予私念如此尚是边地耶。问:兄生何处。中郎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万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日月,无昼夜,光耀无障蔽。皆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剂分明。树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万千重。一一叶出众妙华,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池中众宝莲,叶五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楹,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大小弥陀经所载,十不得其秒忽耳。仰而睇之,空中楼阁,皆如云气。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众生光景也。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神通亦百倍千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亦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为之。觉黄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于一楼下少谈。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道,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漏矣。



  附二


  袁中郎传


  袁中郎,名宏道,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也。兄伯修,名宗道,号香光居士。弟小 修,名中道,号上生居士。三人同母生。少以文名,长而皆好禅宗。万历中,先后举进士。伯修官至右庶子。中郎为吴江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辄喜游山水。后为礼部主事。谢病归,筑园城南,植柳万枝,号曰柳浪,与诸禅人游处其中。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才辩无碍。已而自验曰,此空谈,非实际也。遂回向净土,晨夕礼诵,兼持禁戒。伯修小 修亦同时发愿。中郎因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不二门。书成,伯修序之。已而中郎起故官,再迁至稽勋司郎中。移病归,抵家不数日,入荆州城,宿于僧寺,无疾而卒。小 修官南礼部郎中。乞休,老于家。居常勤于礼诵。一夕课毕,神游净土,如上所纪。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陆地   2021-08-20 16:47:34

    学习了,继续加油!

  • 洞滨散人   2021-08-20 11:59:27

    对✓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 衆生   2021-08-20 11:40:42

    我一直相信轮回转世之说,相信今生所见所遇都是前世的延续或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