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这大概是中国人善于总结的起源。以下便是我这篇总结的无数个片断。
先说说此刻的心情:一想到明天就要放假,心里头那叫一个开心,可以很愉快地谈谈我的“获奖感言”。
加入日课的最初,是凭着一腔热血在写。有字为证,5月26日,我写下“点燃生命之光100天”的字样。那些日子,激情满满,目之所及,一草一木都觉得可以大书特书。当群里有人感叹300字很难的时候,自己还颇有些得意洋洋地以为写作的题材不过是信手拈来。只不过“报应”很快就不请自来,常常将自己逼到凌晨二点的“下课铃”才勉强交卷(印象中至少有四篇,今天这最后一篇如果也是同一时间才交,是因为相反的原因)。群里不知哪位高人出了这么一个金句“没有什么是300字解决不了的”,我想说的是“300字不难,写好300字真的有点难”。
于是乎,告别的念头从最初的若隐若现到隔三差五到最后冲刺阶段的精疲力竭,几乎分分钟都想放弃。且看我在两个不同的日子写下几乎相同的句式:“告别的心思是早有的,告别的言语也准备了大半程”(7月29日);“告别的念头由来久矣,告别的文字亦有备而来”(8月3日)。重点是后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重复前者。创作一定是有周期的,不可能总是激情澎湃,所谓灵感可遇而不可求,谁都有不想写的时候,只不过我的非灵感周期更多些而已。这么一想,我也就轻易原谅了自己。
从开始写的那一天,我就在想象这100天将成就自己怎样的一幅人生自画像,我会以怎样的方式跟自己探讨人生还有多少可能性。这本该在二十岁之前完成的课题,终于在我五十岁之前得以实现。
写日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看似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实际上不过是些鸡毛蒜皮。我不过是以写作之名暴露自己的阴暗面,因为我明白我的人生不是看几本书写几篇作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写日课磨炼自己心性的同时(确切地说是通过马拉松),对语言、文字和文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文字水平的下降表现在读自己从前的文章觉得莫名的珍贵,听别人口中冒出的成语觉得莫名的高深。比如,技巧可以练习,创意却不能。比如,并不是所有的竭尽全力都有好的结果,比如踢球、唱歌,当然还有一个一开始叫写作,后来只好叫码字的运动。
关于日课,还有几点看法。
常识错误。有一次在文章中犯了常识性错误,引用了圣人的话而事后察觉非圣人所言,居然没有笔友给我指正,令我大失所望。
关于点评。很多笔友的文章我都看过,但是并没有点评的欲望,于是想象如办公室传递的公文,可以批上“已阅”二字。自己的文章呢,常常矫情此中有深意,坐等意会者,总以知音难觅告终。于是点评和看点评,不知不觉地就把日课经营成了朋友圈。得感谢日课,把我从刷朋友圈改造成刷日课圈。
日课100天,我得了99分,有1分被系统吃了,我不需要发红包,我很满意。You never get a second chance to make a first impression.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场马拉松,虽然途中无数次想放弃,但好歹死皮赖脸坚持到了终点。似乎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等待这个告别的时刻,脑海里回荡的是小虎队《放心去飞》的旋律,笔下流淌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走过最长的路是日课的心路。
(本文写就,让我想到笔友xyz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如电影导演之剪辑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