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

2021-10-04  21:11

207 0 1485

日记


1、当安静的人遇到安静的书屋,就会产生大欢喜。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气息对等的书屋,可以看书,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坐在一角听听音乐也好。我以前喜欢去三峡广场的新华书店二楼咖啡馆,但遇到周末,就会像赶集一样人来人往,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后来去西西弗咖啡馆,但店员的营销方式让人感觉与阅读背离,还好我遇到了“张北驴书屋”。走到熙街写字楼的十楼,我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室外看不到小店的招牌。后来在门外反复核对了门牌号后,我才把玻璃门推开进去。确定和图片上的书屋相差无异后,我的心才踏实下来。这些年,我的业余生活不是在咖啡馆度过,就是在书店徜徉,要么就是行在路上,我从没遇到像“张北驴”这样气场如此安静,如此文雅的咖啡书屋。我走进书屋,自己稍微声音大了一点,或者脚步重了一点,就会觉得脸红。书屋的灵魂在于书。我仔细看了书橱上陈列的书,有博尔赫斯全集、加缪全集、加西亚.马尔克斯全集、茨威格全集,就连余华的《活着》都有两个版本,更有《追忆似水年华》全集。书橱上的书,正是我正在看和反复咀嚼的书,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长期落脚点而感到欢心,也因此和“张北驴”亲近起来。







2、书屋的不同地方,坐了六个人,都是女生,包括老板在内。这六个人是六个世界,也是六盏灯火,她们把书中的灯火漫进了心里,让知识在心海里漫游。从下午三点到傍晚六七点,她们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边看书边做笔记,她们唯一的不同就是脚步很轻,轻轻的去卫生间,轻轻的去公共区域接水喝,她们不看手机,不以书店为背景拍照装成文艺青年在朋友圈炫耀。看得出来,阅读是她们的生活方式,喜欢安静和独享安静让彼此通过“张北驴”这个载体联系到了一起。




3、窗外是热闹的熙街,各种品牌繁多的火锅、奶茶店、咖啡馆林立,很多店的装修风格与鼓浪屿无异,打着小清新和文艺的招牌。三三两两的学生有的手捧奶茶,有的遛狗,有的在火锅店门口排队进餐,有的歌声在KTV里萦绕,喧嚣的世界让这座大学城充满了欲望和繁华。“张北驴”的诞生和坚守,是不是给热闹的熙街加入了孤独和安静的成分?让熙街有了深层次的“文艺范”的保障?我有时候在想,如此安静的读书场所和读书之人,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阅读吗?佛系的经营,爱好与营生联系起来,到底能走多远?当我从下午三点走进“张北驴”到七点半离开,我找到了谜底。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充满隐喻的世界和场所,一墙之隔的熙街,用各种商品、商铺,偶尔举办的活动进行诱惑与喧嚣,消费得越多,人气越旺,步行街就越沸腾,但只是暂时“麻醉”和喂养了身体。有时候我在疑惑,为何那么大的熙街,大学生如此密集的地方,为何找不到一家图书馆或是书店,难道大学的生活就是放飞自我?还好我跟着网络和感觉找到了这个隐秘的小书店打消了我的偏见。“张北驴”的叙述用与欲望和喧闹相违背的内秀与安静,告诉了我热闹繁华之外,还有一处安顿自己的养心之处。张北驴是恒定的,但来这里的我,或者其他阅读之人,是变化的,因为每一次的离去与归来,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叶子和云彩。“张北驴”的谜底告诉我,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群,宁愿在清寂的书本里找“黄金”,也不愿意在浮华的尘世里喝蜂蜜。




4、当我夜晚离开“张北驴”的时候,我对正在写作的老板笑了笑,她也以微笑回应。就像我初次对她说,我从喉咙里传出正常的音量对她说要喝“拿铁”,她把声音压了又压后,以微笑回应我一样。




5、一家只有七八十平米的书屋不大,但它的留白处很多,或许是正在燃烧的知识的火焰,或许是书屋老板自带的文气,或许是这个小店不张扬,只独守内在的沉着、阔大、执拗与寂静带给我的安宁与想象。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